正文  乾隆中叶,大清王朝气运鼎盛,秦腔兴盛;孙星衍与洪亮吉酷嗜秦音

章节字数:947  更新时间:20-03-07 11:41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作者:史遇春

    二

    说完徽调,再看秦腔。

    所谓的秦腔,就是梆子。这里的“梆子”,其实就是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江苏梆子(豫剧的徐州称呼)等。

    秦腔,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因为徽腔和秦腔各有特色,所以,在清朝时,这两个剧种的受众也有很大的不同。

    演绎徽腔的徽剧,其主要观众为士大夫阶层。

    以秦音见长的秦腔,则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那个时候,贩夫、走卒、妇人、孺子等,这一阶层的人群中,几乎没有不喜欢秦腔的。

    清朝早期,秦腔只盛行于中国的北方。

    到清朝末期,秦腔在长江以南也已经是很普通的曲歌、很普遍的存在了。

    那些不喜欢秦腔的人,对秦腔的评价是:

    急微噍杀。

    意即其唱腔中声音急促、不舒缓。

    并且批评秦腔说是,这是北方边鄙地区的杀伐之声。

    自古及今,评论乐曲,都主张并信奉“亡国之音哀以思”一说。

    清末,很多人坚持认为,秦腔的曲调,以及它在清末的流行,就是对“亡国之音哀以思”最好的说明。

    “亡国之音哀以思”一语,出自《礼记·乐记》: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大意如下:

    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会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有节奏的旋律,就成为音乐。所以说,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快乐,这是政治宽和的表现;乱离时代的音乐,哀怨而愤怒,这是政治乖谬的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就是因为不喜欢、甚至是厌恶秦腔,清末,一些人认为秦腔就是“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明证。这种论调一起,以至于很多人都开始对秦腔抱持了非常负面的态度。

    但是,仔细思索,一切又似乎并非随风倒者所能真切体会。

    (未完待续)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4 lcdudu.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