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字数:11435 更新时间:12-08-24 12:07
(一)母仪天下的窦漪房
窦姬是汉文帝的皇后。她出生于赵地观津,名“漪”。自幼父母双亡,生活清贫。当她十多岁时,朝廷要选“秀女”,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窦姬决定去参选。想不到顺利选上。此举改变了她的命运,改变了她的人生,窦姬开始一步一步走入后宫。进宫后,当时掌政的吕后想要讨好各地诸侯,便挑选了一批宫女赐给他们,而窦姬是其中一个。为了能被派到离家比较近的地方,窦姬还特地请求负责此事的宦官务必将她派到赵国。可是后来宦官却误将窦姬派到偏僻遥远的代国。虽然事与愿违,但窦姬被派到代国,似乎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当窦姬与其他四位宫女一起到达代国时,代王刘恒非常喜爱她,将她纳为宠妃。而窦姬也为代王生下一女二男,长子名刘启,幼子名刘武。窦姬在后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王妃。后来,汉朝掌政的吕太后终于去世。众大臣们经过讨论之后,决定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消息传到代国,臣民莫不欢欣鼓舞、惊喜万分。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但皇后位置悬而不决,困扰着汉文帝。原来,当时的原配王妃早已去世,而王妃所生四个儿子也都夭折,皇后位置空缺,找不到适合的人选。此时,汉朝老臣陈平上奏,认为窦姬所生的儿子刘启在众皇子中年龄最长,应当立为皇太子;而刘启的母亲──窦姬具有母仪风范,且在代国与代王同甘共苦这么多年,应立为皇后。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立窦姬为后。
一路顺风的窦姬,在当了皇后之后,反倒是开始遭遇一些挫折。先是生了一场病,眼睛无法看物;再是汉文帝趁此时竟移情别恋,贪慕能歌善舞且美丽冶艳的慎夫人和尹姬,完全无视尚在病中的窦皇后。窦皇后知道自己出身低微,所以从不与其他嫔妃争宠,只是小心谨慎的守着她的皇后位置。也许是因为得不到皇帝的喜爱,窦姬对三个亲生儿女非常疼爱,尤其对小儿子刘武,简直可以说是溺爱至极。
几年后,汉文帝病逝,长子刘启顺利登基,是为汉景帝。窦姬也因此升格为皇太后。不过,很戏剧性的是,窦姬从此开始改变她的作风,为小儿子想当皇帝的美梦而数度做出不合礼的举动。窦姬向汉景帝说:“儿啊,你要爱护弟弟,让他享荣华富贵,否则就是对我不孝!”汉景帝明白母亲的意思,便将弟弟由代王擢升为淮阴王,不久又封为梁王。梁国拥有当时最肥沃的土地,所以梁王也就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诸侯王。但梁王刘武并不就此满足,他想当皇帝。因此,窦姬常向汉景帝抱怨,希望他能将帝位传给弟弟,而不是传给儿子。汉景帝对母亲很是孝顺,所以对传位问题也很苦恼。朝中有一批大臣知道了,极力反对传位给弟弟的作法,袁盎就上奏说:“历代皇位都是传子而不传弟,一旦传给弟弟,会引发一连串祸乱,使国家动荡不安。这在历史上都有借鉴,像春秋宋宣公就是一例啊。”这批反对的大臣,后来遭到暗杀,追查结果,竟是梁王下的毒手。汉景帝知道后非常伤心,从此对弟弟产生戒心,逐渐疏远他。而刘武被赶回封地之后,知道当皇帝的美梦已破碎,整天闷闷不乐,最后抑郁而终。一向溺爱幼子的窦太后,听到小儿子去世的消息,深受打击,不吃不喝,伤心欲绝。最后是汉景帝将刘武的子女一一赐封,使其后代永享荣华富贵,才稍稍平息窦姬的悲伤。窦姬在汉武帝元光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
在汉代皇后中,窦姬算是最幸运的一位,从一介平民扶摇直上,平步青云;而她的丈夫、儿子在位时,正是汉朝政治最清明、国力最稳定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所以她的一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风大浪。窦姬虽然不会争风吃醋,也不会藉权势去报复别人,但她却溺爱儿子刘武,甚至做出不合母后的举动来,在历史上给自己留下一个败笔,甚为可惜。
(二)女中尧舜─高皇后
高氏,宋朝亳州蒙城人。高氏的姨母,就是宋仁宗的皇后(曹太后)。由于高氏性情温和,贤慧且仁厚,所以很得曹太后的喜爱,也因此,高氏很小就被接到宫中抚养,并与英宗形同青梅竹马,相处融洽。长大后,两人顺理成章的结为夫妻。英宗即位后,高氏就被册封为高皇后。
高皇后一生公正无私、惜才爱才,位在高处,却一点也不专权滥用。她的亲人并没有因为她的关系而受到特别优待,反而有时受到压抑。有一次,英宗想晋用高皇后的弟弟,但被高皇后阻止,她认为不能因为自己是皇后,就任意的提拔自己的亲人。又有一次,高皇后的两个侄子在朝廷任官,原本可以升到观察使一职,但高皇后一再阻止,最后只将两人各升一等。有一年,高皇后的母亲想在元宵节时入宫赏花灯,可是高皇后劝母亲不要入宫,她说:“皇上如果知道母亲要来看花灯,一定会隆重礼遇母亲,若因此坏了祖先的礼法,这可会令我良心不安的。”由于她的公正无私,使得英宗乃至大臣们,对高皇后的为人都很敬佩。
在钱财方面,她也是谨守分寸,不做违背礼法的事。不论谁送她礼物,她都原封不动的退还,或干脆将其缴入国库,分文不取。有一次,宋神宗想替高太后的娘家兴建几栋漂亮的豪宅,但却被高太后拒绝了。她最后只要了一块郊区土地,然后用自己储蓄的钱盖了房子,丝毫不肯动用国库半毛钱。英宗病逝后,由高皇后所生长子颖王顼即位,是为宋神宗。宋神宗在位十八年,致力于变法图强,想藉改革而让国家有一番新气象。高太后虽然认为“祖宗法度,不宜轻改”,但她遵守妇人不干政的原则,并未多加表示意见。由此可看出,高太后对朝廷及祖先法制相当尊重,不敢逾越或存私心。
神宗病重时,皇位继承问题使朝中大臣分成派系。邢恕等人为了讨好高太后,极力主张由神宗的弟弟即位。他们认为高太后一定会支持“兄终弟及”,因为哪有母亲不为儿子着想的,所以势必会站在他们这一边。岂料高太后认为“父死子继”是祖先传统,不可逾越更改,所以决定要让神宗十岁的儿子即位。神宗驾崩前,遗诏由高太后以“权同处分军国重事”来辅佐幼帝。这件事让大家见识到她为国为社稷的宽大气度,而不局限于个人私情之中。
至于高皇后的惜才、爱才,苏轼就是一个明显例子。神宗时,苏轼被新党的人造谣中伤,在皇帝面前说他讽刺新法、对皇帝不敬。神宗因此大怒,逮捕苏轼,并想治他死罪。高太后知道此事,便对神宗说:“记得当初仁宗皇帝录用苏家两兄弟时,曾高兴的对我说:‘我为子孙们找到两个宰相人才了。’而今,你却要治他死罪。会不会是背后有小人要中伤他呢?文人随口吟诵的诗句,就被当作罪证,会不会太小题大作了呢?”神宗听罢颇感惭愧,遂免去苏轼死罪,改判他贬官到黄州。苏轼因此逃过一劫。后来,苏轼在哲宗时,奉召回京,官运亨通,一路晋升至翰林学士。有一天,高太后问他知不知道为何会升官如此之快?苏轼回答不出来。高太后对他说:“是因为先帝啊。先帝以前读你文章时,常常赞叹说:‘奇才,真是奇才啊!’可惜他来不及重用你,就已经驾崩了。”苏轼听完这番话,据说早已泪流满面。之后,苏轼每每因直言而被政敌中伤诲谤时,总能平安度过,这都是因为高太后的信任与重视,由此也可见她爱才、惜才之心。
也许因为高皇后一生高洁,公正无私且有惜才爱才的恢宏气度,所以宋朝大文人司马光盛赞她为“女中尧舜”。哲宗时,高皇后因病过世,享年六十二岁。
(三)忠贞不二的王皇后
王皇后是王莽的女儿。王莽是西汉末年一个极具野心的政客,但他的女儿却恰恰相反,是个为人称道的忠贞烈女,父女俩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西汉末,当时已位居安汉公高位的王莽仍不知足,想要跟汉室亲上加亲,藉此稳固自己的地位,于是,便让年幼的女儿王氏嫁给同是十三岁的小皇帝-汉平帝。元始四年,王氏正式受封为皇后。小夫妻俩其实感情还算不错,王皇后温柔婉约,汉平帝也对他无话不谈,但对岳父王莽的嚣张行径,汉平帝就常会对王皇后抱怨,有一次他对王皇后说:“宰衡(指王莽)控制了我,并将我母后家属杀害,还不让母后靠近我,令我对他真是十分厌恶啊!”王皇后听了深感抱歉,但也只有无奈的说:“我也不认同父亲的做法,但他毕竟是我父亲,又能如何?”不久之后,汉平帝就被一心想当皇帝的王莽给害死了。可怜的王皇后只当了一年多的皇后就寡居深宫,而害死丈夫的凶手,竟然是自己的父亲!这叫王皇后情何以堪?!后来,王皇后渐渐沉默不语了,既然是无法对自己的亲生父亲采取什么报复手段,那么就选择沉默以对吧。此后,政权由王莽一手包办,王皇后退居深宫。
王莽首先把年仅两岁的刘婴立为皇帝,年纪轻轻的王皇后也就成为皇太后。可是王莽野心不止于此,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当皇帝,所以,三年之后,他不顾血缘之亲,硬是把小皇帝刘婴赶出宫,自己当起了皇帝,并改国号为“新”。汉朝至此名存实亡。面对父亲的篡汉行为,王皇后深感不齿,不过,也莫可奈何。但对于自己的立场,王皇后则是抱定决心,坚定不移:对汉室、对丈夫,忠贞不二,绝不变节。所以当王莽要帮他物色一个权贵子弟为驸马时,被王皇后严厉拒绝,并因此而气的生了一场大病,王莽至此终知女儿的贞烈决心,从此不再逼他再婚。
大病初愈的王皇后,由于对汉室的愧疚和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无力感,于是日渐消沉、郁郁寡欢。而随着王莽新朝的建立,老百姓的生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饥荒四起,天灾人祸频繁,反抗军起义此起彼落,推翻王莽的声浪不绝于耳。当新朝王宫里人人自危、忧心忡忡之时,只有王皇后坦然处之,他说:“父亲本来就是以不正当手段得到王位,上任之后又不行仁政,事到如今,他也只好尝败果了。”果然,更始元年,反抗军攻入皇宫,四处烧杀劫掠,大火延烧到王皇后居住的承明宫。宫女们惊慌失措,大家都赶紧收拾随身物品准备要出逃,王皇后却一动也不动的坐在那里,心如止水。众人无论如何劝说,他都不为所动。王皇后说:“就算我今天能活着逃出去,将来到地底下,又将如何面对汉朝的列祖列宗呢?”就这样,王皇后无辜、无奈的一生就在熊熊大火中划下句点。得年仅三十二岁。
阴谋篡汉的王莽,其种种作为在历史上被人多所唾弃,但他的女儿──王皇后,对汉室忠心、对丈夫和婚姻的坚贞不二,除了与父亲形成一个鲜明对比之外,更让人对王皇后身处无奈境地却仍能维持高尚的道德操守,感到无限敬佩!
(四)洛神化身─甄氏
甄氏自从嫁入曹家之后,一直都采忍让、委屈求全的姿态,也没有想和郭贵妃争夺皇后宝座。
甄氏是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时追封为文昭皇后。甄氏的父亲甄逸,曾任上蔡县令;母亲张氏,乃常山大美女。甄家祖上曾做过东汉的太保,称得上是河北望族。甄氏遗传到母亲姣好外貌,所以自幼长得清秀美丽。她是家中八个小孩里最小的一个,倍受亲友的疼爱。九岁时,甄氏就常到哥哥们的书房里看书、写字,所以长大后的甄氏能写一手好诗。甄氏的才华与美貌,不多久就传遍了整个河北家乡。俗话说:“红颜多薄命”,这句话在身处战乱年代的甄氏身上,尤其得到充分的验证。在袁绍占领河北时,由于久闻甄氏的美,于是立即替次子袁熙向甄家提亲。
甄家虽是地方望族,但因惧怕袁绍强大军力与权威,只好同意这门亲事。虽然如此,婚后的甄氏与袁熙相处得还不错,也算过了一段和谐的夫妻生活。可惜后来袁绍病逝,曹操趁机打败袁军,并将袁家三兄弟都处死。甄氏还来不及替死去的丈夫悲伤,马上就被曹丕强抢去,美其名是保护甄氏,实质上是想要甄氏嫁给他。曹氏父子对甄氏都情有独钟。
据说曹操初攻入邺城时,第一件事就是派手下去将传闻中的绝世美女--甄氏找来,无奈左右人告知:“曹丕已经先一步去寻找甄氏了。”被儿子曹丕捷足先登得到美人,曹操感到相当扼腕,只好摇头叹息说:“此次入城攻打袁军,正是为了要得到甄氏啊。”迫于曹家威吓,二十三岁的甄氏最后只得无奈答应再婚,嫁给了十八岁的曹丕。她为曹家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后来成为魏明帝的曹叡。曹丕虽然娶到甄氏为妻,但其实并没有好好珍惜她。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甄氏年老色衰,曹丕转而喜欢上其他宠妾;有的说曹丕的弟弟曹植对甄氏有爱慕情愫,引发曹丕的不快,所以刻意冷落甄氏;也有的说曹丕生性多疑,对曾是敌手(袁家)的媳妇的甄氏当然不会信任与喜爱。总之,当曹丕打算要册立皇后时,他并没有选择甄氏。尽管甄氏是原配正室,又为他生了儿子,但曹丕却想要立郭贵妃为皇后。
甄氏自从嫁入曹家之后,一直都采忍让、委屈求全的姿态,也没有想和郭贵妃争夺皇后宝座。但是郭贵妃因立后一事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所以怀疑甄氏要与她争夺后位,转而将怨气发泄至甄氏身上。她在曹丕面前进谗言说甄氏因被冷落,所以对皇帝多所毁谤,对皇帝早有不满。曹丕一听信以为真,于是下诏赐甄氏死。甄氏就这样被迫服毒自杀了。
数年之后,甄氏的儿子曹叡继承皇位,立即追封她为“文昭皇后”,并兴建庙宇祭祀她,总算给甄氏一个较为公平的补偿。由于曹植曾作“洛神赋”,后世遂将甄氏与洛神做联想,更加使人对两人之间若有似无的感情,感到扑朔迷离。“洛神赋”内容描写曹植在途经洛河畔休息时,梦见一位美女,气质超凡脱俗,原来是洛水之神。两人一见倾心,女子献上一颗明珠作为信物,而曹植亦还赠以玉佩。醒来后,曹植作“洛神赋”以为纪念。人们推测梦中洛神就是曹植的嫂嫂──甄氏的化身,因此也有人称甄氏为甄宓。
(五)临危不乱的曹皇后
曹皇后是宋仁宗的皇后,她自幼熟读经史,且因出身于将相之门,勇敢果决,颇有大家风范。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庆历八年临危不乱的事迹。
有一天晚上,在睡梦中,仁宗和曹皇后被外面吵杂的人声惊醒。仁宗还搞不清楚怎么一回事时,曹皇后马上警觉到可能是有叛贼作乱。于是,在众人纷乱当中,曹皇后一方面下令将宫中门窗紧闭,一方面派人立即去通知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都知”军前来救援。在等待的过程中,吵闹声越来越近,仁宗早已吓得六神无主,但曹皇后冷静沉着。她首先把宫中太监、侍从都集合起来,编组成数小队,分别把守各个宫门,不让叛贼进入。然后,再派一小队人潜逃出去取水,跟在叛贼背后,万一叛贼纵火烧掠时,可即时灭火,不致一发不可收拾。果然,叛贼不得其门而入,于是恼羞成怒想要纵火烧掠。可是叛贼不知道他们放火走了之后,火就被偷偷灭掉了。后来,“都知”总算赶来,把叛贼弭平。经过这件事,仁宗对曹皇后很是佩服,直夸她如此镇定、临危不乱,不愧为将门之后。
由于仁宗体弱多病,为防无子嗣,所以就把仁宗叔父的四岁孙子宗实接到宫中来扶养。二十多年后,仁宗病逝,由宗实继承帝位,是为宋英宗。而曹皇后也晋升为曹太后。英宗即位后就常生病,只要一生病便无法上朝。大臣们商讨之后,委请曹太后暂时出来代理朝政。曹太后由于出身官宦世家,又自幼熟读经史,办事能力强,所以处理起国事来一点也不含糊。英宗的病痊愈之后,曹太后谨守妇人不干政的传统,还政于英宗,回到后宫。回后宫之后,从此不再过问朝政。英宗在位四年驾崩,由英宗的长子即位,是为神宗。曹太后又晋升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对神宗很是慈爱,常倚门等待神宗退朝;神宗对祖母也非常孝顺,祖孙之间感情很融洽。
(六)要求专情的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姓独孤,名伽罗,北周云中人,相传独孤家族的祖先是鲜卑族人。她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第七个女儿。独孤信雄才大略,曾助北周宇文泰创立霸业。独孤信因看杨坚相貌不凡,故将女儿许配给他,那时,独孤氏才十四岁。后来杨坚即帝位,开皇元年,独孤氏被册封为皇后。史载独孤氏“好读书,通古今,多为文帝筹策”,可见独孤皇后是一个能力强、有主见的女人,当上皇后之后,当然更常替皇帝计划谋略,处理国家大事,后来朝中大臣们遂以“二圣”合称独孤皇后和文帝。
独孤皇后虽位居皇后宝座,但她反对奢华,十分崇尚节俭。有一次,突厥人向幽州总管索卖一箱上等明珠,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想赠送给独孤皇后,可是独孤皇后说:“我现在不需要什么明珠,目前国家边防吃紧,将士们都还在艰苦奋战当中,若将此八百万分赏有功将士,岂不比我一人独赏明珠更有意义吗?”消息传开来,军中将士们都欣喜若狂,众将士说:“有此国母,乃大隋之幸”。
独孤皇后这种简约之风,也影响到文帝,所以文帝在政治上也力求节约简朴。独孤皇后从不偏袒护短,严守律法规定。有一次,独孤皇后的表弟犯了罪当斩,可是文帝因考虑他是皇后的亲属,所以很是犹豫,想要网开一面赦免他。独孤皇后知道了,就跟文帝说:“这件事涉及到国家刑法大事,怎能因为我一人而任意更动呢?”文帝听罢,觉得独孤皇后所言甚是,于是便将其表弟处死了。
文帝和独孤皇后虽然感情融洽,文帝甚至说过只要有独孤皇后,就不再宠幸别的嫔妃的话。但独孤皇后用情甚专,同时也要求文帝专情,史载“唯皇后当室,旁无私宠”,使得文帝三千后宫形同虚设。有一回,文帝喜爱上某宫女,被独孤皇后知道了,独孤皇后就趁文帝不在时,将宫女处死。待文帝回来,获悉宫女已被独孤氏处死,悲愤异常,从此,直到独孤皇后过世之前,文帝都不敢再任意喜欢别的女人。虽然独孤皇后在对待后宫嫔妃的手段上过于严苛,但总的来说,她的一生尚能安守本分,不逾矩也不滥权。独孤皇后生下五男三女,享寿五十,卒谥“文献”。
(七)知所进退的诸蒜子
诸蒜子是河南阳翟人,自曾祖父至父亲,都是朝廷重臣,谢安是她的舅舅,可说家世显赫。诸蒜子因家世渊源,不但拥有出色外表,且兼有饱满学识及大家风范。长大以后,因晋成帝早已耳闻诸蒜子集美丽、才华和智慧于一身,于是便将她许配给自己的弟弟司马岳。没多久,晋成帝死,由司马岳继任,是为晋康帝。诸蒜子也因此而晋升为皇后。
诸蒜子为晋康帝生下儿子司马聃,两年之后,晋康帝不幸早逝,由两岁的稚儿即位,是为晋穆帝,而此时的诸蒜子则成为皇太后。由于诸蒜子在晋康帝生病时,曾帮夫君处理过政事,再加上稚子即位使政局非常不稳,因此朝中大臣们便推荐由能干聪慧的诸太后来辅佐小皇帝。就这样,诸蒜子开始了她“垂帘听政”的生涯。
当晋穆帝十五岁时,诸太后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加冠典礼,把政权还给儿子,她在诏书中说:希望皇帝能好好治理国家,也希望众臣们能匡扶幼主,共同为国尽心力。据说大臣们看完后,无不感动落泪的。可惜的是,晋穆帝十九岁时,忽得重病而死。诸蒜子先丧夫后失子的心情,可想而知。
晋穆帝死后,皇位空缺,辅政大臣司马昱推举成帝的长子司马丕为皇帝,是为晋哀帝。晋哀帝整日沉迷于江湖术数之中,每天只吃丹药维生。不久之后,他就病倒了。于是众臣们又请出诸太后来协助治理国事。没多久,晋哀帝病逝,由哀帝的弟弟司马奕即位。此时的诸蒜子,终于可以不必再管政事,回到崇德宫享清福了。诸蒜子在崇德宫每日吃斋念佛,也算是她一生中少有的清闲时光。晋朝皇帝多不长寿,司马奕虽然颇有作为,可是遭到桓温排斥。桓温早有称帝野心,所以想废掉司马奕,另立平庸的司马昱。诸蒜子得知桓温的阴谋,但为国家稳定,也只好默许了。不料,才刚上任一年的司马昱,也同样步上早夭的命运。诸蒜子为了不让桓温达到称帝愿望,很快的便宣布由司马昱的儿子司马曜继承帝位,是为晋孝武帝。诸蒜子这一举动触怒了桓温,桓温率大军前来京城,打算来个兴师问罪。诸蒜子衡量局势,决定去拜访舅舅谢安,寻求他的协助。果然,桓温不但没有如愿夺得政权,并且还抑郁而终。桓温的死,化解了一场可能引发的夺位战争。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宰相谢安见情况危急,特地请诸太后再次出来领导大家,抵御外侮。诸太后说:“为国尽心尽力,是我应该做的,贤卿们不必客气。只是要有妥善的计划来因应敌军,这才是当务之急啊。”于是,在诸蒜子和谢安的带领下,东晋军民同仇敌忾,以八万军力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寡击众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粉碎了前秦要取代东晋的想法,也使东晋国祚的延长获得了保障。就在举国欢腾、庆祝胜利的时刻,诸蒜子却与世长辞了,享年六十一岁。她的一生似乎很少清闲,总是在皇位悬虚、政局不稳时,出来扮演着平衡局势、稳定民心的作用。没有女强人的强势作风,也没有迷失于权力欲望中,而是运用智慧和婉约、沉着和冷静,在国家危急时挺身而出,在国家安定时又急流勇退,毫不恋栈。诸蒜子这样知所进退、默默付出的高贵情操,实在令人无限敬仰。
(八)大家闺秀唐朝窦后
这里讲的窦后,指的是唐朝李渊的妻子窦氏。窦氏的父亲窦毅,曾任金州总管,封爵神武公;母亲则是周武帝的姊姊──襄阳长公主。所以窦氏可说是系出名门。
她自幼长得国色天香,且聪慧灵敏,很受舅舅周武帝的喜爱,多次进出皇宫。据说窦氏知道皇帝舅舅不太喜欢皇后,因为皇后是突厥可汗的女儿。于是她便劝舅舅说:“现在突厥势力还很强,如果您能好好对待皇后,那么突厥就会对我们友善一些,这样一来,邻国也就不敢来入侵我们了”。周武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从此改变对皇后的态度,也对这个小外甥女的成熟见识赞赏有加。从小被双亲视为掌上明珠的窦氏,到了适婚年龄,虽然很多人来求婚,可是却一直找不到可匹配的对象。于是窦毅想了一个很特别的选婿方法:凡登门求婚者,必须在百步之外拉弓射箭,只要能射中屏风上的孔雀的眼睛,就可以成为窦家的女婿。很多人前来挑战,可惜都无功而返。这时来了一个高大的年轻人,相貌堂堂,很是英俊潇洒。这个年轻人名叫李渊。
他很有信心的将弦拉满,一箭射出,果然正中孔雀眼睛!旁边的人无不惊奇与喝采。窦毅很中意这个年轻人,再加上原来李渊的父亲是李昞,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门当户对且一表人才,窦毅非常满意这桩婚事,于是就将女儿许配给他了。窦氏婚后,对久病的婆婆独孤氏很孝顺。独孤氏卧病时,虽然家中还有其他妯娌,但因婆婆脾气不好很难侍候,所以其他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只有窦氏尽心尽力、衣不解带的日夜照料,且无任何怨言。所以婆婆在众媳妇中,唯对窦氏最为疼爱和欣赏。隋朝建立之后,李渊仗着与隋朝有亲戚关系(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是李渊母亲的姊姊),再加上他自命不凡,因此言谈之中颇为自负,认为当今皇上做的不够好,有想要取而代之的想法。这些话陆陆续续传到皇帝耳里,皇帝开始对李渊有所猜疑。窦氏看到这情形,便劝李渊说:“你应该要隐藏锋芒,避免皇帝对你的注意,否则以你目前的实力,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还可能招来杀生之祸”。李渊听不进去这些忠告,直到隋炀帝先后撤去李密的官职、杀死“密谋造反”的李浑之后,李渊才开始有所警惕。没多久,窦氏染病身故。李渊回想过去种种,想起妻子的劝告,方知她处事缜密且用心良苦,后悔当初没听妻子的忠告,如今皇帝对他猜忌,性命朝夕不保。李渊为转移皇帝的注意,决定采取窦氏生前的建议,隐藏锋芒,掩盖自己的抱负及理想。他开始伪装成一个庸庸碌碌、谄媚皇帝、贪财好色的庸官。果然,隋炀帝渐渐的就放弃了对他的监视,而对他信赖有加。
几年之后,李渊在太原起兵,灭了隋,建立了历史上叱吒一时的大唐王朝。所谓树大招风,如果没有当年窦氏的苦口婆心和深谋远虑,以李渊自负及不可一世的言行举止,也许早就大祸临头了。从这里也可看出,窦氏除了拥有一般女子的贤德之外,的确具有不凡的卓越远见。也难怪李渊立唐之后,即追封窦氏为太穆皇后,并且终其一生未再立后。
(九)一代贤后-长孙皇后
自古以来,像长孙皇后这样识大体、有胸襟的皇后还真是少见。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唐初,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便登基为王。长孙皇后除尽心尽力的照顾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遗孀外,并悉心安排住处、挑选侍女照料生活起居,极尽抚恤之意。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因其才德兼备、有见识又善谋略,所以很受太宗赏识,被封为齐国公。有一次,唐太宗想要擢升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却遭到长孙皇后的反对。他认为太宗应以汉代吕氏、霍氏等外戚干政的例子为借鉴,不应让长孙家的兄长们掌太多政权。但太宗仍坚持要擢升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只好先私下找哥哥来商量,希望他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要让外戚有过多机会参与政治,也不要落人话柄,应向太宗辞却官位。后来,长孙无忌果然向太宗表达拒绝封官的意愿。太宗见兄妹两人都如此坚持,也只好作罢。
虽然长孙皇后贵为一国之母,但生活勤俭朴素,完全没有官夫人的奢靡习性。他自用的衣饰、车马等,都力求俭约。不仅如此,他也带动儿子、嫔妃们都这样做。有一回,太子的保母建议添购一些器具给太子使用,长孙皇后知道了很生气的说:“现在国家刚建立,百姓还生活在战乱不安当中,身为一国的太子,应该节俭自持,体恤百姓,才配的上是贤德的人君啊!”
如果说唐太宗是一位能接纳谏言的贤能皇帝,那么长孙皇后就是促成他有雅量、接纳直谏的幕后推手。有一次,太宗怒气冲冲的回来,直说要把魏征给杀了。一问之下,原来魏征经常在众人面前毫不留情的提出谏言,有时甚至让太宗觉得颜面尽失,所以太宗气得想把魏征除掉。不料,长孙皇后听完太宗的话之后,竟入内到房间,久之,换上隆重礼服而出。太宗惊异而不解。长孙皇后笑说:“恭喜皇上!臣妾听古人说:‘唯有明君,臣子才敢直言劝谏’,魏征敢如此大胆提出谏言,那表示陛下您有雅量,能接纳臣子意见,是个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要向您道贺呢。”太宗一听,才恍然大悟。
长孙皇后年仅三十六岁就因病去世,临终前,还一再要太宗记住:“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拒谗謏,省劳役、止游畋”,除恪尽妇道作为一个贤慧妻子外,长孙皇后的开阔胸襟与气度,也给千秋万代留下了良好的母仪典范。
(十)大脚皇后──马皇后
马皇后是淮西宿州人。母亲在生下他之后就过世了,父亲则因与人结仇而远走他乡,临走前,将年仅一岁的马氏托孤给朋友,从此音讯全无。
马氏因出身卑微,又正值烽火连天的年代,所以寄养家中的养父母无暇顾及缠足之事,因此马氏的脚未曾缠足,历史上有人称他为“大脚马皇后”。
马氏嫁给朱元璋时,朱元璋还是一个没没无闻的小将领。马氏跟着他大江南北东奔西走,吃尽苦头,可谓是患难夫妻。
朱元璋个性敏感易猜忌,而马氏则仁厚且善良,马氏常温柔的劝戒朱元璋,而夫妻两人的感情也一直维持的相当好。刚攻下北京建立明朝时,成为明太祖的朱元璋曾唤马皇后一起来赏玩宫中的珍奇异宝,不料马皇后一点也不动心,冷冷的说:“元朝就是因为有这些珍奇异宝而亡国的啊。”又说:“皇上您已经拥有很多宝物了,还要这些做啥?”明太祖马上就知道马皇后所说的宝物是指:“贤士”。马皇后说:“您只要拥有此宝物就可得天下了,臣妾与您同出身于贫贱,今虽有幸贵为帝后,但我们要防范日久骄奢安逸啊。皇上,危亡都起源于细微小事,您不可不谨慎啊。”太祖一听,才收起赏玩宝物的心,专心于国事上。还有一回,马皇后亲自品尝了大臣们平时吃的午餐,发现菜色欠佳,便向太祖建议说:“人主奉宜薄,而养贤宜厚,不然如何能留住贤德之士?”明太祖听罢恍然大悟,立即下令把大臣们的午餐做了改善。大臣们得知此事,对马皇后的体恤属下及礼贤之心更加感激、佩服。
由于马皇后的宅心仁厚,常劝告猜忌心重的明太祖勿乱开杀戒、要礼贤下士,因此使很多明朝开国贤士免于被杀、被关的危险。大学士宋濂就是一例。明初朱元璋刚称帝时,宋濂担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并奉诏主修《元史》。因为明初的典章制度许多都经宋濂之手拟定,又是太子的老师、辅佐明太祖十多年的老臣,因此太祖曾尊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但就在宋濂退隐三年之后,因胡惟庸党案而被牵连。虽已年过七十,但明太祖仍将他逮捕,押解到京。马皇后慷慨激昂的对太祖陈述说:“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般百姓家聘请的老师,都还以礼相待,不敢疏忽,而何况宋先生曾当过太子的老师啊,怎可如此无礼对待他呢?况且以他高龄隐居山中,又能图什么谋反之事呢?”见太祖仍执意要处决宋濂,隔天,马皇后便准备了一桌素食等太祖一起来享用。太祖见满桌素菜,很是纳闷。马皇后哭泣着说:“我这是为宋先生做送终之事。”太祖一听也心有戚戚焉,后来便赦免宋濂不死。
此外,马皇后也很注重勤俭持家。由于贫穷出身,所以马皇后自奉俭约、粗衣疏食,连已经破旧的衣服都舍不得丢弃,补缀之后重新穿着。虽然马皇后律己甚严,从不铺张浪费,但对他人却很宽怀大度,不曾吝啬。例如:后宫嫔妃及其子女们,在生活上都衣食丰厚无缺;即使连宫中婢女,也会收到马皇后送的衣饰、食品等。逢年过节,马皇后还会送些节日礼物给大家。所以宫中上上下下都感觉马皇后很亲切、很随和。
马皇后喜欢读历史书,尤其宋代许多贤后的故事,他都一一抄录下来,以做为借鉴参考。有人嫌弃说:“宋代那些皇后们都太仁厚了。”马皇后却说:“过于仁厚,不比刻薄的好吗?”于是就没有人敢再批评了。明太祖虽不轻易接纳大臣们的建言,但对马皇后的劝谏,却是常常用心的“洗耳恭听”并认真改正。也难怪明太祖会感叹的说:“贤后真可与当年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媲美啊!”后来,马皇后染病,药石无效。临终前他嘱咐朱元璋要:“求贤纳谏”,又把后辈子孙叫到床前,对他们说:“生长富贵之中,当知蚕桑耕作之不易,当为天地惜物,且为生民惜福。”说完便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一岁。明太祖为了纪念马皇后,还特地命人将马皇后的平日教诲及临终遗言编集成册,广为传颂。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Copyright 2024 lcdudu.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