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花朵的语言

章节字数:6655  更新时间:10-12-28 07:13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一

    倾听花朵的语言,未必要在漫步花丛的时候。尤其,面对人造的花丛,我的双脚就如火烫,别说倾听,逃之夭夭是我的第一感觉。也是屈原的感觉。屈原是个兰君子,特别爱兰,也爱香草。他在《离骚》里就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几句诗为我透露出一个信息,屈原他不但爱花爱草,而且爱种花种草。单兰花就种了九畹,一畹为十二亩,九畹就是一百零八亩。当然,九是虚数,但形容的是多的意思。蕙也有百亩。留夷与揭车,杜衡和芳芷,应该也种了不少。以此看来,那是一座很有规模的花草园。屈原有没有时间去种这么多的花草,我们不必去计较。他那么浪漫的诗人,或许只是在诗里种种而已,在心里过把瘾而已。

    却高兴不起来。可以设想,兰蕙长起来了,其他花草也长起来了,花像蝴蝶一样翩翩,草像春天的眼神一样嫩绿。屈原一高兴,便躺在花草间,目光甜甜地润着我,嘴里吟道“醉卧花丛君莫笑,屈原生是爱花人”。我当然不会笑,对爱花的人,我从来都是尊重的。

    每天,太阳刚刚爬上山岗,花草正是含珠带露的时候,屈原穿着一双木屐,叭嗒叭嗒走来了。他时而俯身听听兰花,时而站在揭车前,望着揭车的白花若有所思。仿佛要将兰花听入心,仿佛要将揭车望入肚,看看花朵的声音是否成了春声,是否鸟鸣一样,将他带入碧蓝的天空,纯粹的天空,自由的天空。这个时候,比他早半个多世纪的柏拉图,正为自己的恩师苏格拉底的屈死而伤心欲绝。在他柏拉图的心中,苏格拉底无疑是世上最美、最理想的花朵。花朵枯了,花朵萎了,花朵逝了,柏拉图心中的世界,差点就碎了。为了这朵心中的花,他调动了所有的力量来营救。但苏格拉底却拒绝了他的好意,他对柏拉图说,“你们掩埋的只是我的肉体”。就是说,花朵逝了,但花香仍在。就是带着这朵花香,柏拉图于公元前399年离开了雅典,只身云游世界。也是这朵花香,这朵花香里的声音,令他的内心和谐,使他后来以诗的语言,为世人构筑出一个《理想国》来。

    屈原似乎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尽管他心中也有三后、唐尧虞舜,但眼前的花草,却无法令他高兴。众芳的芜秽,使他感到无比的悲哀。因为他从它们杂乱的声音中,感觉到它们已经变质,已经只会争先恐后地往上爬,利欲熏心又贪得无厌。

    不用说,面对这样的花草园,屈原比我逃得还快。

    二

    在今人眼里,屈原是有点疯疯癫癫的。首先他就认为,天赋给他很多良好的素质,只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必定能成大器。这本是一种自信,本该赞赏。但中国的文字往往搞死人,自信和自夸,不过是一步之遥。如果别人赞赏你,可以说你是自信;如果别人不怀好意,那你就是自夸了。褒和贬,并没什么原则性。这大概与我们注重感性,不讲什么理性有关。又如果,他屈原跑到欧洲,投在苏格拉底的门下,最喜欢学生有主见的苏格拉底,肯定会将他视为自己的高足,倾其所学。那么一来,世界哲学史就得重写,《理想国》的作者不是柏拉图,而是他屈原了。但这世界是没有如果的,现实就是现实。你屈原既不可能当苏格拉底的学生,也不可能像柏拉图一样影响整个世界。就是说,你这方水土,并不具备世界性的土壤。尤其是那么多妒才忌能的小人在你身边,那么多钻营贪利的人在你后面搞鬼,你即使拥有花朵一样的语言,也没几个人能够跟你对话。活在这方水土的人就常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不足又没办法啊,这方水土,养的就那么多的井底之蛙,那么多的有目无珠的人,那么多的庸俗不堪。

    没有苏格拉底,屈原也要活啊。看他年轻的时候,不是将江离芷草披在肩上,就是将秋兰结成绳索佩挂身旁,或者早晨在大坡上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一个小伙子,干的是摘草采花女孩子干的事,是不是有点疯癫?

    不过我发现,屈原所摘的草,并非乱摘,而是有目的地摘。像江离(川芎)、芷草(白芷),都是香草一类。香,在古人心中应该是很神圣的。它代表的是一种纯洁,一种高雅,一种精华,甚至高尚。是花的朋友,臭的敌人。可以想象,他屈原的身心都充满香气的时候,内心不但和谐,且只往高尚的方向去感觉。感觉到高尚的时候,心中的语言,自然也就不俗。他就想到光阴似箭,时不待人,自己不加倍努力的话,就会一事无成。单草还不够,他还要秋兰、木兰,都是很香很美的花。在他看来,花如仙,花如神,绝对可以将心中的俗气、俗念、俗语驱除。

    人并非生活在真空。他的身边有自然、有花草、有人、有动物。能够从自然中得到感悟,从花草中获得灵感,他的生命才能充实,不会像云朵一样飘飘浮浮。屈原无疑是深知这点的。披草佩花他还嫌不够,他还要早晨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用菊花的落瓣来充饥。这样的结果当然有点问题,像他俊拔的身子,就变得形消骨立,瘦得像竹篙。按现代女孩的标准衡量,肯定就不达标了。好在我们还有仙风道骨一说,人瘦,但精神在。

    将香草鲜花来暗喻古代圣贤,从而学之习之,屈原才有一股不屈的精神,才有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

    三

    有了屈原这个榜样,后来的诗人们都对花朵特别钟情,都希望在花朵寻到一种特别适合自己心意的语言。

    陶渊明,这个可爱的小老头,也是生不逢时。在他那个时代,小人当道,官场乌烟瘴气。流行的都是浅薄的观念、陈腐的思想、没有灵魂的语言。稍有点思想的人,不是被排斥,就是被打压,反正只要你有思想,就让你不得安生。整个晋朝,就像一所思想的监狱。思想见不到阳光,灵魂享受不到春风。整个晋朝,是思想大流亡的朝代。许多有识之士,都不得不归隐山林,当了隐士。在这种背景之下,陶渊明能有什么作为?

    想他年少的时候,肯定也是爱花爱草,将心灵纯洁了一番的。要不,他就不会说,“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思翻远翥”,道出了自己欲“大济苍生”的宏大理想。二十九岁那年,他大概认为自己饱读诗书了,可以出门去讲政治了,便到江州担任祭酒(掌管教化的官),相当现在的教育局长。可教育了没多久,他就教不下去了。也许他发现,教好一个人懂点文墨容易,但若想教到别人灵魂纯洁、品格高尚,就难于上青天。因为腐败的官场、污浊的社会、落后的制度,绝不像花园那样,开满一朵朵美丽的花。它们早已侵蚀了人们的心灵,扭曲了本该善良的人性。

    后来他当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的幕僚、当彭泽县令,也都当的时间不长。在职的时候,显然是碰壁碰得太多,哪里都没有心中的“花朵”,能够言说的人也没有几个。灵魂就像锁在笼子里,一天比一天压抑,一天比一天消瘦,长此下去,必定是自我灭亡。因此,当他辞掉了县令,无官一身轻,便一气写了五首《归园田居》,大吐苦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官场如尘网,他终于看清,进而反省,“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大骂自己不如鸟、不及鱼。脱了笼牢,心情自是轻快,“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自然里来,回到自然中去,他老陶真是心开怀阔,仿佛回到了从前。辛苦的劳动,也被他写出了诗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虽然写的是劳动,没写采花摘草,但在劳动之余,他的目光肯定会落在地头边花朵上,说不定,心里还嘀嘀咕咕地和花朵说话哩。这样日复日,年复年,他的心境已超尘脱俗,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不但目光跟花朵嘀咕,且出手采菊了,屈原一样了。这还不够,他还感受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足足跟花朵通了近二十年的话,《桃花源记》才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

    桃花源,是他心中的一个幸福美好的理想社会。虽然,他不像柏拉图那样,将自己的《理想国》写得洋洋洒洒,蔚为壮观,细到哪些人才配当统治者,哪些人适宜做劳动人民。但也很可以了,在他的桃花源中,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家家富足,生活安定愉快,民风淳厚朴实。短短的篇幅,已经为世人描绘了一幅美满的蓝图。而且,回过头来说,柏拉图的《理想国》能洋洋洒洒,在于他能跳上一艘船,云游了世界,见的花朵就多,识的花朵一样的人也不少,拥有的花朵语言,自然就十分丰富。而我们的老陶同志,归园田之后,就几乎没出过远门。他所列出来的花,也就桃花、李花和菊花,以这样少的花,吐出那么理想的桃花源,实在是辛苦他老人家了。

    四

    杜甫四十八岁,比我大三岁,快奔五十的时候,居然还要《江畔独步寻花》。那年是公元760年,杜甫住在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住所。诗人的要求总是很低,尤其是对自己的生活,只要稳定一些,有吃有住,心情就会很好。他说“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看看,杜甫也有幽默的时候,明明是被花朵弄得心花怒放,偏说被花“恼”,而且“恼不彻”,恼得不可交关。当时江上的花,肯定是这里一丛,那里一堆,杜甫看这丛喜欢,望那堆又十分高兴。刚跑到这堆花面前说一堆话,那丛花又向他招手,要跟倾心倾肺,将花魂赠送给他。乐得他啊,想跟人说,身边却又没有李白这样的朋友,只好发牢骚道“无处告诉只颠狂”。不用说,在那一刻,杜甫心中装满了花朵的语言,只想跟朋友分享。朋友不在,他定是颠狂得双手举向天空,向星星、月亮诉说了。

    这种情景,一般只有诗人才能做得出来,而且是出自内心,并非做作。他又说“稠花乱蕊裹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满江边的花,使他每行一步都小心亦亦,生怕踩坏了花朵。小心亦亦的另一点是“怕春”?这当然是正话反说。春天,是生机,是活泼,是青春的象征,对于热爱生命的人来说,这是无限美的时光。“怕春”,是杜甫对春光无限爱的一种表达。接着他又说“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看看,使小孩子脾气了,说我有诗有酒就行了,你们(花朵)不用理我啦。好在花朵不会跑,要不,听他这么一说,准会一齐跳起身,一齐跑到他身边,将他拥抱得喘不过气来。

    多么童真。

    杜甫爱国爱人民,并不因为自己快奔五十了,就失去斗志,辜负明媚的春光。所以他说,“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咋看,杜甫好似像我一样爱好美酒,剩下的时光都要美酒来相送。实则,这是诗家之语,不是政治誓言。既要报答春光,怎么可能用美酒来报答?显然,唐代的诗人都爱酒,对酒的感觉十分良好。不懂酒的人,准会说,看杜甫这个家伙,酒鬼一个。说不定,还会到皇上那里去打小报告,希望皇上不要用杜甫这个酒鬼哩。诗人跟凡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看似平常的话,实则有着自己生命的秘密符号。杜甫的美酒,暗喻的是生命美好的东西。报答春光,就是用生命最美好的东西来报答。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后人所有的诗选本,都要选杜甫这首诗。大概是因为杜甫实在太苦了,一生难得有几回好心情。独黄四娘家的花让他开心到透。首先是花开得满,满到他杜甫的每根神经都飘出花香,花枝也被千朵万朵的花压低;然后就是蝴蝶留连忘返,使出浑身的劲在舞,娇莺还恰恰的啼。静的、动的、响的,一齐扑向杜甫,使他享受到春光的无穷美感。

    杜甫是否写了这组诗之后,忍不住又要大笑出门去大济苍生?我不知道。只知道他在成都没住几年,就举家顺长江而下,寻找昔日的好友,准备弄个职位,以为国为人民干一番事业的。

    应该说,杜甫那个时代,是个花朵盛开的时代。既有李白这样天才的诗人,又有一大批像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这样一流的诗人。群芳竞香,每人都有独到的芬芳。在这种背景之下,不是懂点平仄,能排几行华丽的句子,就是诗人了的,非心中充满花朵美丽的语言不可。因这群芳竞艳,唐朝才有盛大的气象;因这盛大的气象,才显示出一种宽容的大度。尽管杜甫写了不少直骂当朝、讽刺皇上的“反诗”,但安史之乱之后,生活稍平稳之后,唐肃宗立马派人去寻找流落到外地的杜甫。要知道,杜甫当时不过是一个从八品芝麻官,也就今天的副科级干部,居然被皇帝如此看重。李白被贬夜郎,最终也被赦免。

    我不知道当时的皇帝是否真爱花,只知道牡丹在唐朝是开得最灿烂的。

    五

    提到花朵的语言,就不能不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可见,诗是有好有差、有高有低之分,并不像某些人自己写不出好东西,偏就发出诗无所谓好坏的言论,以此掩盖自己的无能,对艺术的践踏。

    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却因这首《春江花月夜》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尤其是文艺作品,不怕你多,就怕你不精。

    我说过,唐朝是花朵盛开的时代,无数花朵一样的诗人,已将诗的语言,锤炼到花朵一样的纯粹。当然,语言并非等同于诗,但诗是文学的顶峰,是文学华冠上的明珠,若果没有花朵一样的语言相配,那也不过是一些绿叶,到秋天黄了、枯了、落了,也没谁会在乎的。

    张若虚到底写过多少诗,已无可考。但是可以相信,《春江花月夜》并非横空出世,在这之前,他肯定写下了不少的诗,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应该是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足以构成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一般人是不敢轻易动笔的,即使动了笔,也以《春江花月夜》为题,却都是败笔的多,成功的少。像隋炀帝就写过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都无法流传开来,令世人欣赏。

    张若虚直接写花的只有两句,“月照花林皆似霰”,“昨夜闲潭梦落花”。前句说的是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以此点题;后句则指花落在幽潭,以此暗喻春光消逝。张若虚是写诗的高手,他知道,对本就美得不得了的花朵,用再美的语言去形容,都是徒劳无功的。对“春”也只着了三字,对“夜”也只写了两字,但给你的感觉,是无处不是春,无时不是夜。而对江和月,他则浓笔重绘,一再突出。谁读这首诗,都会被他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深深感动。为啥?因为他探索的是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并非等闲之辈的风、花、雪、月的感觉。

    看诗人小传,那是很简单的。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今存诗二首;《春江花月夜》为人传诵。

    不知你能看出什么,反正我是看不到里面跟他张若虚写诗有什么关系。倒是给我一个信息,他是当过兵曹这样的官的。是多大的官?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就算是吧,但他与写诗有什么关系?难道一品官就能写出一品的诗来?没办法,这都是官本位在作怪。诗人就是诗人,干嘛硬要说他的官衔?浪费了篇幅不说,还将人误导,以为写诗非当官不可。其实,要写诗人传,就要多写点他们的爱好,比如他们是否爱花,是否爱喝酒,喝了酒是否会像小孩子一样尽显童心等等。这些东西,才是与诗有关的东西。

    李贺有诗囊,背着诗囊四处走,写一句,扔入囊中一句,然后回家再整理。单单这几句就可以让我知道,他李贺走在野外的时候,肯定是看到花,有了灵感,写下一句;看到鸟,有了灵感,又写下一句。得的都是自然的感悟。张若虚是否有花囊?是否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就立马摘下,扔入花囊。回到家之后,将花一一摆出,一一诉说衷情,来构筑花朵的语言?不知道。不过,能有贺知章、张旭、包融为伴,张若虚是幸福的。这些人中之龙,必定是花满于心的“花王”。能互相辉映、互相观照、互相融洽,内心想不美都不可能。如果你身边的都是些****、垃圾,他们就巴不得你像他们一样臭,巴不得你像他们一样无所作为。你一旦有所作为,你就成了出头鸟,成了他们的靶子。他们会以恶毒的谣言射你,以肮脏的污水泼你,非将你弄得不成人形不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就懂“三人成虎”的道理,并视为最强大的武器。

    六

    花朵的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我认为,它首先是像花朵一样鲜,新鲜的鲜。只有鲜,才能道别人所未道;只有鲜,才能出奇、出新、出神。其次是像花朵一样的美,但美而不轻浮,美而不夸饰,美而有深意,美而有血肉,美而有灵魂。也就是说,它美得自然,美得朴实,美得纯洁,美得能滋润世人的心灵,美得能超越时空,直达永恒。当然,它还应该像花朵一样的善,从来不会害人的善。善是一种优良的品格,是一种能跟宇宙握手的力量,当它体现在语言上的时候,它就可以令你抛开个人狭窄的偏见,可以令你远离陈腐的思维,可以令你心开怀阔,到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境地,从而独立苍茫。

    

    搜索关注 连城读书 公众号,微信也能看小说!或下载 连城读书 APP,每天签到领福利。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4 lcdudu.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