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8686 更新時間:10-08-08 17:03
河圖洛書: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曆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境內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係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對此,中外學者作了長期的探索研究,認為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裏程碑。《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曆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易。係辭上》:“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故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子相信河圖、洛易的存在,並以二者作為聖人作《易》的四條依據之一。
4 92,
3 57,
8 16,
九宮對河圖洛書的圖形,文獻一直保存至今。河圖實際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構成中宮,奇數為陽,白色,代表天數(生數);偶數為陰,為黑,代表地數(成數)。洛書實際是九宮,即1—9排列而成,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河圖、洛書形式不同,本質相同,都表示曆法和卜筮,四麵八方,四時八節,八卦,九宮及五位統一的體係。十月太陽曆與《河圖》有相通之處,原因在於它們有同樣的源頭。
《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孔傳認為河圖即八卦。有文獻說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也有堯,禹受圖的說法。《竹書紀年》軒轅“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沈約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風後受圖的說法流傳很廣。有人以為龍馬為東方七宿的龍與天馬四,與《山海經》中的“馬身而龍首”相符,當為上古龍馬圖騰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龍馬。從賈湖文化來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實,產生河圖一類的圖文是可能的。後來相傳,成為“帝王受命之瑞”。
漢代認為洛書即《洪範》九疇。“天興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漢書。五行誌上》認為《尚書。洪範》中從“初一曰五行”到“長用六極”是《洛書》本文。《易緯。乾鑿度》所說太乙行九宮之法,成為後世術士所用的洛書。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宮為:中央招搖,北宮葉蟄,東北天留,東宮倉門,東南陰洛。南宮上天,西南玄委,西宮倉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宮的日期為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節。八節又與八風相應。八卦的八個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宮。八卦的方位與八節對應,從日運行方位和鬥柄指向均可得到證明。以後天八卦為例,震為東,代表春分;巽為東南,代表立夏;離為南,代表夏至;坤為西南,代表立秋;兌為西,代表秋分;乾為西北,代表立冬;坎為北,代表冬至;艮為燕北,代表立春。後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則是:震東立春,離東春分,兌東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獨厚天八卦。我國發現了很多“八角星”圖案。距禽大約6500年的崧澤文化多處遺址及江蘇坯縣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比較早的。距今4000年的內蒙赤峰敖漢旗小河沿文化仍有類似圖案。安徽含山淩家灘出土的一隻玉鳥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圖案,而夾在玉龜腹甲與背甲之間的長方形玉片上的圖案,即為上古的洛書。玉片邊緣的賀孔數,為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還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還至中央五。湖南安鄉湯家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圖案,與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陽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繒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各一棵扶桑樹,與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壇台八卦扶桑圖的扶桑樹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圖作八卦九宮格局。可見,河圖洛書就是八卦九宮,四時四方五位與八節八方九宮隻是把一年和方位進行四分與八分的區別,中宮之位無關緊要。
上古的河圖洛書正如考古所見,應隻是圖形,沒有數字。二千年前傳下來的數字的河圖、洛書,雖然一個是10個數,一個是9個數,本質上卻相同。
河圖洛書的意義在於,第一證實了《易》關於卜筮與天地相應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體體現。第二,承認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八角八芒圖案和美洲太陽曆石為曆法,就應該承認6500年前的相似圖案也是曆法。第三,要用發展的眼光看曆史,早期八卦無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數字記錄的卦文,周原遺址則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中華文化的溫長曆史中至少八千年連續傳承,並分布到環太平洋地區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講史、寫史不應忽視這些事實。
河圖旋轉之理:象形北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左旋;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左旋;皆為順時針旋轉,為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我們知道,銀河係等各星係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河圖象形之理: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為風為氣,地之形為龍為水,故為風水。乃天星之運,地形之氣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納天地五行之氣也。
河圖五行之理: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為德為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河圖陰陽之理:土為中為陰,四象在外為陽,此內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為陽,金水相生為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為靜,外四象為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為圓形,木火為陽,金水為陰,陰土陽土各為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為太陰,火為太陽,木為少陽,金為少陰,乃太極四象也。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河圖先天之理:什麼叫先天?人以天為天,天以人為天,人被天製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於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為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為後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製,以生發為主。後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克相製,以滅亡為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於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圖之理為方為靜,故河圖主靜也。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暫且論之。
傳說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散見於各種史籍上。
傳說之一:
相傳在伏羲氏時,伏羲氏教民“結繩為網以漁”,養蓄家畜,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條件。因此,祥瑞迭興,天授神物。有一種龍背馬身的神獸,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淩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負圖點,由黃河進入圖河(今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送莊鄉境內),遊弋於圖河之中。人們稱之為龍馬。這就是後人常說的“龍馬負圖”。伏羲氏見後,依照龍馬背上的圖點,畫出了圖樣。接著,又有神龜負書從洛水出現。伏羲氏得到這種天賜的用符號表示的圖書,遂據以畫成了八卦。這就是《易係辭上篇》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即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後人在伏羲氏龍馬負圖處修建了負圖寺。以紀念伏羲氏開拓文明的功績。
傳說之二:
據傳在黃帝時,黃帝體察民情,親自勞動,受到人民的愛戴。同時也感動了天神,於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一天,天神告訴黃帝說,洛水裏有龍圖龜書,你如果得到它,將會把天下治理的更好,於是黃帝便帶領眾頭領,巡遊於洛水之上。一日,時值大霧,隱約看見一條大魚被困於河灘上,黃帝非常同情這條大魚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法,便命人殺五牲、祭天帝,並親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動,連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漲,大魚得以解救。大魚走後,黃帝在洛水岸邊得到了河圖洛書,即《河圖視萌篇》,上麵用象形文字記載著人類所需的各種知識。這就是傳說的“洛書魚獻”。據傳,得書的地點在洛陽漢魏故城南,舊伊洛河彙流處。
傳說之三:
唐堯時,堯帶領眾酋長東遊於洛水。在太陽偏西時,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見洛水上光芒四起,有靈龜出而複隱。於是,堯便在洛水邊修了一個祭壇,選擇吉日良辰鄭重其事的將璧玉沉入河底。稍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著又飛起一團雲霧,在雲霧中有噴氣吐水之聲。一陣大風過後,雲開霧散,風平浪靜,水上漂過一個大龜殼,廣袤九尺,綠色赤文。殼上平坦處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並記錄著各代帝王興亡之數。此後,易理文字便在人間傳開。這就是傳說的“靈龜”。
傳說之四:
傳說虞舜時,舜習堯禮,沉璧於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龜負圖書而出。接著一卷甲黃龍,舒圖書於雲畔,將赤文篆字以授舜。這就是傳說的“黃龍負書”。
傳說之五:
傳說禹時,禹治水來到洛河,見神龜負文,列於背,有數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冊府元龜*帝王部》也說“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龜書,六十五字,是為洪範,此所謂雒出書者也”。這是說,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於天下,故萬民稱頌,上天賜瑞。洛河出神龜,龜長1。2尺,龜背上有65個赤文篆字。有的說,此即《尚書》裏的《洪範》篇,是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
唐代詩人李矯在《詠洛》詩中有:“神龜方錫瑞,綠字重來臻”之句,一歌頌洛龜負書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龜書,可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甲骨文”。
——————————————————————————————————————————
泰戈爾: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Tagore,Rabindranath(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屬於婆羅門種姓。1913年他憑借宗教抒情詩《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人(也是首個亞洲人)。他與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齊名,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的兩位巨人”。
泰戈爾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紹到印度的很有影響的人物。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於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於同地。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祖父德瓦爾格納特•;泰戈爾和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都是社會活動家,支持社會改革。泰戈爾進過東方學院、師範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完成正規學習。他的知識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麵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為多。他童年時代即嶄露才華,從13歲開始詩歌創作,14歲發表第一首長詩《野花》和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事文學創作。1884年,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田產。1901年,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學校,這所學校於1921年發展成為交流亞洲文化的國際大學。1905年後民族解放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對孟加拉分割的決定,形成轟轟烈烈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去加爾各答投身運動,義憤填膺,寫出大量愛國詩篇。但不久同運動其他領袖發生意見分歧,他不讚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直接行動”,而主張多做“建設性”工作,如到農村去發展工業、消滅貧困愚昧等。他於1907年退出運動回聖地尼克坦,過隱居生活,埋頭創作。1913年,他榮膺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聞名世界文壇。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1915年結識甘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先後10餘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從事文化交流。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以示抗議。1930年,他訪問蘇聯,寫有《俄國書簡》。他譴責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支持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文章斥責希特勒的不義行徑。他始終關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運,支持人類的正義事業。許多批評家說,詩人是“人類的兒童”。因為他們都是天真的,善良。在現代的許多詩人中,泰戈爾(RabindranathTagore)更是一個“孩子的天使”。他的詩正如這個天真爛漫的天使的臉;看著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義”,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並且知道真相愛。著“泰戈爾哲學”S。Radhakrishnan說:泰戈爾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們的興趣,一半在於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義,一半在於他作品中的文學的莊嚴與美麗。泰戈爾是印度孟加拉(Bengal)地方的人。印度是一個“詩的國”。詩就是印度人是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個“詩之國”裏,產生了這個偉大的詩人泰戈爾自然是沒有什麼奇怪的。泰戈爾的文學活動,開始的極早。他在十四歲的時候,即開始寫劇本了,他的著作,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寫的;凡是說孟加拉文的地方,沒有人不日日歌誦他的詩歌。後來他自己和他的朋友陸續譯了許多種成英文,詩集有“園丁集”、“新月集”、“采果集”、“飛鳥集”、“吉檀迦利”、“愛者之禮物”、“岐道”;劇本有:“犧牲及其他”、“郵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環”;論文集有:“生之實現”、“人格”、雜著有:“我的回憶”、“餓石及其他”、“家庭與世界”等。在孟加拉文裏,據印度人說:他的詩較英文寫的尤為美麗的是他是我們聖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絕生命,而能說出生命之本身的,這就是我們所以愛他的原因了。
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在外國泰戈爾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參加領導了印度的文藝複興運動,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遊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的,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他的詩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在泰戈爾的詩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樣性就是歡樂的原因。同時,他所表達的愛(包括愛國)也是他的詩歌的內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都是使用泰戈爾的詩歌。其中印度的國歌就是《人民的意誌》(選自《吉檀迦利》)維爾弗德•;歐文和威廉•;勃特勒•;葉芝被他的詩深深感動,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檀迦利》(意即“獻詩”)譯成英語,1913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劄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榮譽的人。
主要作品有詩作《吉檀迦利》,小說《兩畝地》、《沉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迦利—饑餓石頭》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於高超的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他反對英國在印度建立起來的教育製度,反對這種“人為”的、完全服從的、死背書、不與大自然接觸的學校。為此他在他的故鄉建立了一個按他的設想設計的學校,這是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的前身。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其中之一。
泰戈爾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8歲就寫詩,並展露出非凡的天才,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政、經範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製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飛鳥集》(1916)、《流螢集》(1928),《園丁集》(1913)《邊緣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紅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時介紹到中國,現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爾作品》。他的散文詩《金色花》被選入初中一年級人教版語文課本,短篇金香木花被選入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
1861年5月7日,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戴賓德納特•;泰戈爾是聞名的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會名流。泰戈爾在這樣一個文壇世家環境的薰陶下,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才華橫溢的泰戈爾從小就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大中小學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美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1901年,泰戈爾在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的學校。這所學校在1912年發展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
1905年,泰戈爾投身於民族獨立運動,創作了《洪水》等愛國歌曲。1910年,泰戈爾發表長篇小說《戈拉》。1916年,發表長篇小說《家庭和世界》,熱情歌頌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主義精神。1912年,泰戈爾以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13年發表為人們所熟知的《飛鳥集》和《園丁集》。1924年曾來過中國,泰戈爾回國後,撰寫了許多文章,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泰戈爾的一生是在印度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年代中度過的。祖國的淪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爾的心靈深處,愛國主義的思想一開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強烈地表現出來。他雖然出身於富貴家庭、生活在矛盾錯綜複雜的社會裏,但他的愛憎是分明的,創作思想是明確的,始終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獨立運動高潮時,寫信給英國總督表示抗議殖民統治,並高唱自己寫的愛國詩歌領導示威遊行。他還曾堅決拋棄英國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權。印度人民尊崇他、熱愛他,稱他為詩聖、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靈魂。
泰戈爾不是個狹隘的愛國主義者。他對於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下的各國人民一貫寄予深切的同情,並給予有力的支持。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曾多次出國訪問,並與世界各國文化名人一起組織反戰的和平團體。30年代,當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泰戈爾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聲疾呼:“在我離去之前,我向每一個家庭呼籲——準備戰鬥吧,反抗那披著人皮的野獸。”這位舉世聞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漫長的六十多年創作生涯裏,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一百餘篇短篇小說,二百多個劇本和許多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文以及回憶錄、遊記、書簡等。其中1921年問世的著名詩集《吉檀迦利》,使泰戈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故事詩》和《兩畝地》是印度人民喜聞樂見、廣為傳誦的不朽詩篇。膾炙人口的《喀布爾人》、《素芭》和《摩訶摩耶》均為世界短篇小說的傑作。《贖罪》、《頑固堡壘》、《紅夾竹桃》等都是針對當時印度社會現實予以無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戲劇劇本。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二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作的不少熱情洋溢的愛國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義統治進行鬥爭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誌》這首歌,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70高齡時學習作畫,繪製的1500幀畫,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爾與世長逝,享年80歲。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dudu.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