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識字多,懂道理就多嗎?武英殿大學士寶鋆為何另眼看禮部尚書崇禮

章節字數:2910  更新時間:19-12-26 10:00

背景顏色文字尺寸文字顏色鼠標雙擊滾屏 滾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作者:史遇春

    本文出自清人何剛德的筆記《春明夢錄》卷上。

    何剛德的座師為寶鋆。

    所謂座師,也稱為座主,是明﹑清兩代舉人﹑進士對主考官的尊稱。

    這位寶鋆,又是何等人物呢?

    簡單說一句,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年間(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寶鋆曾晉升為武英殿大學士。

    當日,寶鋆曾經對何剛德說:

    “你的同鄉陳伯潛(陳寶琛)在參劾崇禮時,其奏折中說崇禮‘識字無多,習氣甚重’。他的意思,實際就是在說,像崇禮這樣的人,是不應該委任其做禮部尚書的。”

    寶鋆又說:

    “猜想,陳伯潛之所以這樣評論崇禮,大概是因為他不知道崇禮的來曆吧!”

    接著,寶鋆講述了崇禮的相關事體,他說是:

    “當時,外國的軍隊入侵,洋人毀壞圓明園時,兩宮(指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對帝室列祖列宗的聖像(相當於祭祀用的畫像)非常重視,就特別降旨,讓我前去圓明園察看相關情況。”

    “等我奉旨到達圓明園,當時,洋人縱火焚園之後,隻留下滿地的灰燼。圓明園一帶的村中,早已無人居住。”

    “當日,崇禮是奉宸苑的苑丞,他獨自守在官舍之中,並未離去。”

    奉宸苑,是清代內務府所屬,管理園囿、河道的機構。

    奉宸苑苑丞,就是內務府所屬奉宸苑及園囿、行宮等處屬官。

    寶鋆繼續說是:

    “到達圓明園之後,我向崇禮詢問了洋人軍隊的蹤跡、連日來圓明園被蹂躪踐踏的情景。崇禮詳述之後,我便與他相對而泣。”

    寶鋆又說:

    “接著,我就告知崇禮,說明我特意來此的用意:就是奉了兩宮的旨意,前來察看帝室列祖列祖的聖像。”

    “崇禮知道我的來意之後,就把他隨從的坐騎借給我,然後,和我一起騎馬,到各處去找尋聖像。”

    “我們兩個人騎著馬,飛馳奔走了十多裏路,才來到敬奉聖像的地方。到達現場之後,才發現,帝室列祖列宗的聖像四處散落,被橫七豎八地丟在地上。經過兵禍之後,這些聖像已經被損毀地破爛不堪。我們見此情狀,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了。”

    “崇禮哭著對我說‘聖容已經毀壞到這樣的程度,即使我們撿拾回去,也沒辦法再修補完整了。如果我們把這被毀壞的聖像拿回去覆命,不但徒增國恥,而且會讓兩宮更加傷心,以下官愚見,還不如我們就此將聖像火化,這樣可能會更得體一些!’”

    “當時,那種場麵,我也一時緊張,不知道如何處理。聽崇禮這麼一說,我覺得他的話很是中肯。於是,就囑咐他去找尋稻草,準備舉火焚化。稻草準備好之後,將聖像收拾整齊,我們兩人按照君臣之禮,找準方位,跪地焚燒。”

    寶鋆又說:

    “我回去向兩宮覆命,說是在圓明園中,找遍了各個角落,都沒有找到聖像。”

    “打這以後,我很是敬重崇禮。於是,崇禮也就漸漸從奉宸苑苑丞升到了郎中的職務。二十多年過去了,遵循履曆、按照資格,崇禮才得了一個尚書。(即從六七品升至二品),這也不算過分吧!”

    “你的那個同鄉陳伯潛,現在說崇禮識的字不多,他一個苑丞起家的人,識的字怎麼可以和太史公(司馬遷)相比啊?但是,一個人明不明白事理,當然是要另當別論了!”

    文章至此結束,也就是一事一記,簡單明了。

    至於文章要表達的意思,各人自己總結參悟。

    最後,特別強調一下,關於文中人物在曆史上的是非曲直,需要參考他們一生的為人處事來綜合評判。

    附本文相關資料:

    【何剛德】生於清文宗鹹豐(愛新覺羅·奕詝)五年(公元1855年),約卒於民國25年(公元1936年),字肖雅,號平齋,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進士。曆任吏部主事,江西吉安、建昌、南昌知府。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任江蘇蘇州知府期間,組建警察隊伍,維護社會治安,成為蘇州警察創始人。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後,以前清遺老退隱。民國3年(公元1914年)3月,應北洋政府之請,出署江西內務司司長;同年6月,任江西省豫章道尹,曾護理江西省省長。民國11年(公元1922年)後,因受排擠,稱病掛冠,僑居上海,埋頭著述。撰有《春明夢錄》、《郡齋影事》、《江西贅語》、《客座偶談》、《家園舊話》等,後結集為《平齋家言》刊行。所記宮廷掌故、名人軼事、清代與民初史事,多為其親身經曆,頗有史料價值。另著有《話夢集》等。

    【寶鋆】生於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卒於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字佩蘅,索綽絡氏,滿洲鑲白旗人,世居吉林。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擢中允,三遷侍讀學士。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鹹豐時(公元1851年~公元1865年)曾任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總管內務府大臣。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時(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任軍機處行走,並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體仁閣大學士。與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瓜爾佳·文祥等自同治初年掌管樞機政務,是洋務運動時期(19世紀60到90年代)清廷中樞的主要領導者之一,曾參與造就同治中興。清德宗光緒年間,晉為武英殿大學士。卒諡文靖,入祀賢良祠。

    【陳寶琛】生於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卒於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字伯潛,號弢庵、陶庵、聽水老人,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書陳若霖曾孫,晚清大臣,學者,官至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為毓慶宮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授讀。十三歲中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二十一歲時登戊辰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編修;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又被提拔為翰林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中法戰爭後,因參與褒舉唐炯、徐延投統辦軍務失當事,遭部議連降九級,從此,投閑家居達二十五年之久。賦閑期間,熱心家鄉教育事業。清遜帝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複調京充禮學館總裁,辛亥革命後,仍為溥儀之師,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卒於京寓,得遜清“文忠”諡號及“太師”覲贈。早年入翰林時,直言敢諫,同張之洞、張佩綸、寶廷被譽稱為“樞廷四諫官”,甚得清帝寵信。

    【崇禮】崇禮,字受之,薑氏,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以拜唐阿為清漪園苑丞;鹹豐帝巡幸,曾經以事詢問,奏對稱旨,受帝嘉獎;由員外郎曆內務府卿,加內務府大臣;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授山海關副都統,乞病歸;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曆遷內閣學士,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補禮部右侍郎;坐事,議革職,改降三級;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授光祿寺卿;曆理籓院侍郎,轉兵部、戶部;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加太子少保,賞黃馬褂;旋擢理籓院尚書;出為熱河都統,再乞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授刑部尚書,兼步軍統領;勤於職事,慈禧皇太後念先帝識拔,頗推恩遇;及政變起,太後複訓政,參預新政;楊銳等獲罪,以案情重大,請欽派大學士、軍機大臣會同審訊,始命軍機會刑部、都察院嚴審;已,又傳旨即行正法。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調戶部,協辦大學士。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授東閣大學士,轉文淵閣;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3年),以病乞罷;又二年,卒,諡文恪。

    (全文結束)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標題:
內容:
評論可能包含泄露劇情的內容
* 長篇書評設有50字的最低字數要求。少於50字的評論將顯示在小說的爽吧中。
* 長評的評分才計入本書的總點評分。

Copyright 2024 lcdudu.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