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11435 更新時間:12-08-24 12:07
(一)母儀天下的竇漪房
竇姬是漢文帝的皇後。她出生於趙地觀津,名“漪”。自幼父母雙亡,生活清貧。當她十多歲時,朝廷要選“秀女”,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竇姬決定去參選。想不到順利選上。此舉改變了她的命運,改變了她的人生,竇姬開始一步一步走入後宮。進宮後,當時掌政的呂後想要討好各地諸侯,便挑選了一批宮女賜給他們,而竇姬是其中一個。為了能被派到離家比較近的地方,竇姬還特地請求負責此事的宦官務必將她派到趙國。可是後來宦官卻誤將竇姬派到偏僻遙遠的代國。雖然事與願違,但竇姬被派到代國,似乎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當竇姬與其他四位宮女一起到達代國時,代王劉恒非常喜愛她,將她納為寵妃。而竇姬也為代王生下一女二男,長子名劉啟,幼子名劉武。竇姬在後宮中的地位僅次於王妃。後來,漢朝掌政的呂太後終於去世。眾大臣們經過討論之後,決定迎立代王劉恒為皇帝。消息傳到代國,臣民莫不歡欣鼓舞、驚喜萬分。劉恒登基,是為漢文帝。但皇後位置懸而不決,困擾著漢文帝。原來,當時的原配王妃早已去世,而王妃所生四個兒子也都夭折,皇後位置空缺,找不到適合的人選。此時,漢朝老臣陳平上奏,認為竇姬所生的兒子劉啟在眾皇子中年齡最長,應當立為皇太子;而劉啟的母親──竇姬具有母儀風範,且在代國與代王同甘共苦這麼多年,應立為皇後。漢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立竇姬為後。
一路順風的竇姬,在當了皇後之後,反倒是開始遭遇一些挫折。先是生了一場病,眼睛無法看物;再是漢文帝趁此時竟移情別戀,貪慕能歌善舞且美麗冶豔的慎夫人和尹姬,完全無視尚在病中的竇皇後。竇皇後知道自己出身低微,所以從不與其他嬪妃爭寵,隻是小心謹慎的守著她的皇後位置。也許是因為得不到皇帝的喜愛,竇姬對三個親生兒女非常疼愛,尤其對小兒子劉武,簡直可以說是溺愛至極。
幾年後,漢文帝病逝,長子劉啟順利登基,是為漢景帝。竇姬也因此升格為皇太後。不過,很戲劇性的是,竇姬從此開始改變她的作風,為小兒子想當皇帝的美夢而數度做出不合禮的舉動。竇姬向漢景帝說:“兒啊,你要愛護弟弟,讓他享榮華富貴,否則就是對我不孝!”漢景帝明白母親的意思,便將弟弟由代王擢升為淮陰王,不久又封為梁王。梁國擁有當時最肥沃的土地,所以梁王也就成為當時最有權勢的諸侯王。但梁王劉武並不就此滿足,他想當皇帝。因此,竇姬常向漢景帝抱怨,希望他能將帝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傳給兒子。漢景帝對母親很是孝順,所以對傳位問題也很苦惱。朝中有一批大臣知道了,極力反對傳位給弟弟的作法,袁盎就上奏說:“曆代皇位都是傳子而不傳弟,一旦傳給弟弟,會引發一連串禍亂,使國家動蕩不安。這在曆史上都有借鑒,像春秋宋宣公就是一例啊。”這批反對的大臣,後來遭到暗殺,追查結果,竟是梁王下的毒手。漢景帝知道後非常傷心,從此對弟弟產生戒心,逐漸疏遠他。而劉武被趕回封地之後,知道當皇帝的美夢已破碎,整天悶悶不樂,最後抑鬱而終。一向溺愛幼子的竇太後,聽到小兒子去世的消息,深受打擊,不吃不喝,傷心欲絕。最後是漢景帝將劉武的子女一一賜封,使其後代永享榮華富貴,才稍稍平息竇姬的悲傷。竇姬在漢武帝元光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
在漢代皇後中,竇姬算是最幸運的一位,從一介平民扶搖直上,平步青雲;而她的丈夫、兒子在位時,正是漢朝政治最清明、國力最穩定的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所以她的一生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大風大浪。竇姬雖然不會爭風吃醋,也不會藉權勢去報複別人,但她卻溺愛兒子劉武,甚至做出不合母後的舉動來,在曆史上給自己留下一個敗筆,甚為可惜。
(二)女中堯舜─高皇後
高氏,宋朝亳州蒙城人。高氏的姨母,就是宋仁宗的皇後(曹太後)。由於高氏性情溫和,賢慧且仁厚,所以很得曹太後的喜愛,也因此,高氏很小就被接到宮中撫養,並與英宗形同青梅竹馬,相處融洽。長大後,兩人順理成章的結為夫妻。英宗即位後,高氏就被冊封為高皇後。
高皇後一生公正無私、惜才愛才,位在高處,卻一點也不專權濫用。她的親人並沒有因為她的關係而受到特別優待,反而有時受到壓抑。有一次,英宗想晉用高皇後的弟弟,但被高皇後阻止,她認為不能因為自己是皇後,就任意的提拔自己的親人。又有一次,高皇後的兩個侄子在朝廷任官,原本可以升到觀察使一職,但高皇後一再阻止,最後隻將兩人各升一等。有一年,高皇後的母親想在元宵節時入宮賞花燈,可是高皇後勸母親不要入宮,她說:“皇上如果知道母親要來看花燈,一定會隆重禮遇母親,若因此壞了祖先的禮法,這可會令我良心不安的。”由於她的公正無私,使得英宗乃至大臣們,對高皇後的為人都很敬佩。
在錢財方麵,她也是謹守分寸,不做違背禮法的事。不論誰送她禮物,她都原封不動的退還,或幹脆將其繳入國庫,分文不取。有一次,宋神宗想替高太後的娘家興建幾棟漂亮的豪宅,但卻被高太後拒絕了。她最後隻要了一塊郊區土地,然後用自己儲蓄的錢蓋了房子,絲毫不肯動用國庫半毛錢。英宗病逝後,由高皇後所生長子穎王頊即位,是為宋神宗。宋神宗在位十八年,致力於變法圖強,想藉改革而讓國家有一番新氣象。高太後雖然認為“祖宗法度,不宜輕改”,但她遵守婦人不幹政的原則,並未多加表示意見。由此可看出,高太後對朝廷及祖先法製相當尊重,不敢逾越或存私心。
神宗病重時,皇位繼承問題使朝中大臣分成派係。邢恕等人為了討好高太後,極力主張由神宗的弟弟即位。他們認為高太後一定會支持“兄終弟及”,因為哪有母親不為兒子著想的,所以勢必會站在他們這一邊。豈料高太後認為“父死子繼”是祖先傳統,不可逾越更改,所以決定要讓神宗十歲的兒子即位。神宗駕崩前,遺詔由高太後以“權同處分軍國重事”來輔佐幼帝。這件事讓大家見識到她為國為社稷的寬大氣度,而不局限於個人私情之中。
至於高皇後的惜才、愛才,蘇軾就是一個明顯例子。神宗時,蘇軾被新黨的人造謠中傷,在皇帝麵前說他諷刺新法、對皇帝不敬。神宗因此大怒,逮捕蘇軾,並想治他死罪。高太後知道此事,便對神宗說:“記得當初仁宗皇帝錄用蘇家兩兄弟時,曾高興的對我說:‘我為子孫們找到兩個宰相人才了。’而今,你卻要治他死罪。會不會是背後有小人要中傷他呢?文人隨口吟誦的詩句,就被當作罪證,會不會太小題大作了呢?”神宗聽罷頗感慚愧,遂免去蘇軾死罪,改判他貶官到黃州。蘇軾因此逃過一劫。後來,蘇軾在哲宗時,奉召回京,官運亨通,一路晉升至翰林學士。有一天,高太後問他知不知道為何會升官如此之快?蘇軾回答不出來。高太後對他說:“是因為先帝啊。先帝以前讀你文章時,常常讚歎說:‘奇才,真是奇才啊!’可惜他來不及重用你,就已經駕崩了。”蘇軾聽完這番話,據說早已淚流滿麵。之後,蘇軾每每因直言而被政敵中傷誨謗時,總能平安度過,這都是因為高太後的信任與重視,由此也可見她愛才、惜才之心。
也許因為高皇後一生高潔,公正無私且有惜才愛才的恢宏氣度,所以宋朝大文人司馬光盛讚她為“女中堯舜”。哲宗時,高皇後因病過世,享年六十二歲。
(三)忠貞不二的王皇後
王皇後是王莽的女兒。王莽是西漢末年一個極具野心的政客,但他的女兒卻恰恰相反,是個為人稱道的忠貞烈女,父女倆在曆史上留下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西漢末,當時已位居安漢公高位的王莽仍不知足,想要跟漢室親上加親,藉此穩固自己的地位,於是,便讓年幼的女兒王氏嫁給同是十三歲的小皇帝-漢平帝。元始四年,王氏正式受封為皇後。小夫妻倆其實感情還算不錯,王皇後溫柔婉約,漢平帝也對他無話不談,但對嶽父王莽的囂張行徑,漢平帝就常會對王皇後抱怨,有一次他對王皇後說:“宰衡(指王莽)控製了我,並將我母後家屬殺害,還不讓母後靠近我,令我對他真是十分厭惡啊!”王皇後聽了深感抱歉,但也隻有無奈的說:“我也不認同父親的做法,但他畢竟是我父親,又能如何?”不久之後,漢平帝就被一心想當皇帝的王莽給害死了。可憐的王皇後隻當了一年多的皇後就寡居深宮,而害死丈夫的凶手,竟然是自己的父親!這叫王皇後情何以堪?!後來,王皇後漸漸沉默不語了,既然是無法對自己的親生父親采取什麼報複手段,那麼就選擇沉默以對吧。此後,政權由王莽一手包辦,王皇後退居深宮。
王莽首先把年僅兩歲的劉嬰立為皇帝,年紀輕輕的王皇後也就成為皇太後。可是王莽野心不止於此,他的最終目的是要當皇帝,所以,三年之後,他不顧血緣之親,硬是把小皇帝劉嬰趕出宮,自己當起了皇帝,並改國號為“新”。漢朝至此名存實亡。麵對父親的篡漢行為,王皇後深感不齒,不過,也莫可奈何。但對於自己的立場,王皇後則是抱定決心,堅定不移:對漢室、對丈夫,忠貞不二,絕不變節。所以當王莽要幫他物色一個權貴子弟為駙馬時,被王皇後嚴厲拒絕,並因此而氣的生了一場大病,王莽至此終知女兒的貞烈決心,從此不再逼他再婚。
大病初愈的王皇後,由於對漢室的愧疚和對父親的所作所為無力感,於是日漸消沉、鬱鬱寡歡。而隨著王莽新朝的建立,老百姓的生活不但沒有改善,反而饑荒四起,天災人禍頻繁,反抗軍起義此起彼落,推翻王莽的聲浪不絕於耳。當新朝王宮裏人人自危、憂心忡忡之時,隻有王皇後坦然處之,他說:“父親本來就是以不正當手段得到王位,上任之後又不行仁政,事到如今,他也隻好嚐敗果了。”果然,更始元年,反抗軍攻入皇宮,四處燒殺劫掠,大火延燒到王皇後居住的承明宮。宮女們驚慌失措,大家都趕緊收拾隨身物品準備要出逃,王皇後卻一動也不動的坐在那裏,心如止水。眾人無論如何勸說,他都不為所動。王皇後說:“就算我今天能活著逃出去,將來到地底下,又將如何麵對漢朝的列祖列宗呢?”就這樣,王皇後無辜、無奈的一生就在熊熊大火中劃下句點。得年僅三十二歲。
陰謀篡漢的王莽,其種種作為在曆史上被人多所唾棄,但他的女兒──王皇後,對漢室忠心、對丈夫和婚姻的堅貞不二,除了與父親形成一個鮮明對比之外,更讓人對王皇後身處無奈境地卻仍能維持高尚的道德操守,感到無限敬佩!
(四)洛神化身─甄氏
甄氏自從嫁入曹家之後,一直都采忍讓、委屈求全的姿態,也沒有想和郭貴妃爭奪皇後寶座。
甄氏是三國時代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時追封為文昭皇後。甄氏的父親甄逸,曾任上蔡縣令;母親張氏,乃常山大美女。甄家祖上曾做過東漢的太保,稱得上是河北望族。甄氏遺傳到母親姣好外貌,所以自幼長得清秀美麗。她是家中八個小孩裏最小的一個,倍受親友的疼愛。九歲時,甄氏就常到哥哥們的書房裏看書、寫字,所以長大後的甄氏能寫一手好詩。甄氏的才華與美貌,不多久就傳遍了整個河北家鄉。俗話說:“紅顏多薄命”,這句話在身處戰亂年代的甄氏身上,尤其得到充分的驗證。在袁紹占領河北時,由於久聞甄氏的美,於是立即替次子袁熙向甄家提親。
甄家雖是地方望族,但因懼怕袁紹強大軍力與權威,隻好同意這門親事。雖然如此,婚後的甄氏與袁熙相處得還不錯,也算過了一段和諧的夫妻生活。可惜後來袁紹病逝,曹操趁機打敗袁軍,並將袁家三兄弟都處死。甄氏還來不及替死去的丈夫悲傷,馬上就被曹丕強搶去,美其名是保護甄氏,實質上是想要甄氏嫁給他。曹氏父子對甄氏都情有獨鍾。
據說曹操初攻入鄴城時,第一件事就是派手下去將傳聞中的絕世美女--甄氏找來,無奈左右人告知:“曹丕已經先一步去尋找甄氏了。”被兒子曹丕捷足先登得到美人,曹操感到相當扼腕,隻好搖頭歎息說:“此次入城攻打袁軍,正是為了要得到甄氏啊。”迫於曹家威嚇,二十三歲的甄氏最後隻得無奈答應再婚,嫁給了十八歲的曹丕。她為曹家生下一兒一女,兒子就是後來成為魏明帝的曹叡。曹丕雖然娶到甄氏為妻,但其實並沒有好好珍惜她。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說是甄氏年老色衰,曹丕轉而喜歡上其他寵妾;有的說曹丕的弟弟曹植對甄氏有愛慕情愫,引發曹丕的不快,所以刻意冷落甄氏;也有的說曹丕生性多疑,對曾是敵手(袁家)的媳婦的甄氏當然不會信任與喜愛。總之,當曹丕打算要冊立皇後時,他並沒有選擇甄氏。盡管甄氏是原配正室,又為他生了兒子,但曹丕卻想要立郭貴妃為皇後。
甄氏自從嫁入曹家之後,一直都采忍讓、委屈求全的姿態,也沒有想和郭貴妃爭奪皇後寶座。但是郭貴妃因立後一事遭到大臣們的反對,所以懷疑甄氏要與她爭奪後位,轉而將怨氣發泄至甄氏身上。她在曹丕麵前進讒言說甄氏因被冷落,所以對皇帝多所毀謗,對皇帝早有不滿。曹丕一聽信以為真,於是下詔賜甄氏死。甄氏就這樣被迫服毒自殺了。
數年之後,甄氏的兒子曹叡繼承皇位,立即追封她為“文昭皇後”,並興建廟宇祭祀她,總算給甄氏一個較為公平的補償。由於曹植曾作“洛神賦”,後世遂將甄氏與洛神做聯想,更加使人對兩人之間若有似無的感情,感到撲朔迷離。“洛神賦”內容描寫曹植在途經洛河畔休息時,夢見一位美女,氣質超凡脫俗,原來是洛水之神。兩人一見傾心,女子獻上一顆明珠作為信物,而曹植亦還贈以玉佩。醒來後,曹植作“洛神賦”以為紀念。人們推測夢中洛神就是曹植的嫂嫂──甄氏的化身,因此也有人稱甄氏為甄宓。
(五)臨危不亂的曹皇後
曹皇後是宋仁宗的皇後,她自幼熟讀經史,且因出身於將相之門,勇敢果決,頗有大家風範。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慶曆八年臨危不亂的事跡。
有一天晚上,在睡夢中,仁宗和曹皇後被外麵吵雜的人聲驚醒。仁宗還搞不清楚怎麼一回事時,曹皇後馬上警覺到可能是有叛賊作亂。於是,在眾人紛亂當中,曹皇後一方麵下令將宮中門窗緊閉,一方麵派人立即去通知負責保衛皇帝安全的“都知”軍前來救援。在等待的過程中,吵鬧聲越來越近,仁宗早已嚇得六神無主,但曹皇後冷靜沉著。她首先把宮中太監、侍從都集合起來,編組成數小隊,分別把守各個宮門,不讓叛賊進入。然後,再派一小隊人潛逃出去取水,跟在叛賊背後,萬一叛賊縱火燒掠時,可即時滅火,不致一發不可收拾。果然,叛賊不得其門而入,於是惱羞成怒想要縱火燒掠。可是叛賊不知道他們放火走了之後,火就被偷偷滅掉了。後來,“都知”總算趕來,把叛賊弭平。經過這件事,仁宗對曹皇後很是佩服,直誇她如此鎮定、臨危不亂,不愧為將門之後。
由於仁宗體弱多病,為防無子嗣,所以就把仁宗叔父的四歲孫子宗實接到宮中來扶養。二十多年後,仁宗病逝,由宗實繼承帝位,是為宋英宗。而曹皇後也晉升為曹太後。英宗即位後就常生病,隻要一生病便無法上朝。大臣們商討之後,委請曹太後暫時出來代理朝政。曹太後由於出身官宦世家,又自幼熟讀經史,辦事能力強,所以處理起國事來一點也不含糊。英宗的病痊愈之後,曹太後謹守婦人不幹政的傳統,還政於英宗,回到後宮。回後宮之後,從此不再過問朝政。英宗在位四年駕崩,由英宗的長子即位,是為神宗。曹太後又晉升為太皇太後。太皇太後對神宗很是慈愛,常倚門等待神宗退朝;神宗對祖母也非常孝順,祖孫之間感情很融洽。
(六)要求專情的獨孤皇後
獨孤皇後是隋文帝楊堅的皇後。姓獨孤,名伽羅,北周雲中人,相傳獨孤家族的祖先是鮮卑族人。她是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第七個女兒。獨孤信雄才大略,曾助北周宇文泰創立霸業。獨孤信因看楊堅相貌不凡,故將女兒許配給他,那時,獨孤氏才十四歲。後來楊堅即帝位,開皇元年,獨孤氏被冊封為皇後。史載獨孤氏“好讀書,通古今,多為文帝籌策”,可見獨孤皇後是一個能力強、有主見的女人,當上皇後之後,當然更常替皇帝計劃謀略,處理國家大事,後來朝中大臣們遂以“二聖”合稱獨孤皇後和文帝。
獨孤皇後雖位居皇後寶座,但她反對奢華,十分崇尚節儉。有一次,突厥人向幽州總管索賣一箱上等明珠,價值八百萬。幽州總管想贈送給獨孤皇後,可是獨孤皇後說:“我現在不需要什麼明珠,目前國家邊防吃緊,將士們都還在艱苦奮戰當中,若將此八百萬分賞有功將士,豈不比我一人獨賞明珠更有意義嗎?”消息傳開來,軍中將士們都欣喜若狂,眾將士說:“有此國母,乃大隋之幸”。
獨孤皇後這種簡約之風,也影響到文帝,所以文帝在政治上也力求節約簡樸。獨孤皇後從不偏袒護短,嚴守律法規定。有一次,獨孤皇後的表弟犯了罪當斬,可是文帝因考慮他是皇後的親屬,所以很是猶豫,想要網開一麵赦免他。獨孤皇後知道了,就跟文帝說:“這件事涉及到國家刑法大事,怎能因為我一人而任意更動呢?”文帝聽罷,覺得獨孤皇後所言甚是,於是便將其表弟處死了。
文帝和獨孤皇後雖然感情融洽,文帝甚至說過隻要有獨孤皇後,就不再寵幸別的嬪妃的話。但獨孤皇後用情甚專,同時也要求文帝專情,史載“唯皇後當室,旁無私寵”,使得文帝三千後宮形同虛設。有一回,文帝喜愛上某宮女,被獨孤皇後知道了,獨孤皇後就趁文帝不在時,將宮女處死。待文帝回來,獲悉宮女已被獨孤氏處死,悲憤異常,從此,直到獨孤皇後過世之前,文帝都不敢再任意喜歡別的女人。雖然獨孤皇後在對待後宮嬪妃的手段上過於嚴苛,但總的來說,她的一生尚能安守本分,不逾矩也不濫權。獨孤皇後生下五男三女,享壽五十,卒諡“文獻”。
(七)知所進退的諸蒜子
諸蒜子是河南陽翟人,自曾祖父至父親,都是朝廷重臣,謝安是她的舅舅,可說家世顯赫。諸蒜子因家世淵源,不但擁有出色外表,且兼有飽滿學識及大家風範。長大以後,因晉成帝早已耳聞諸蒜子集美麗、才華和智慧於一身,於是便將她許配給自己的弟弟司馬嶽。沒多久,晉成帝死,由司馬嶽繼任,是為晉康帝。諸蒜子也因此而晉升為皇後。
諸蒜子為晉康帝生下兒子司馬聃,兩年之後,晉康帝不幸早逝,由兩歲的稚兒即位,是為晉穆帝,而此時的諸蒜子則成為皇太後。由於諸蒜子在晉康帝生病時,曾幫夫君處理過政事,再加上稚子即位使政局非常不穩,因此朝中大臣們便推薦由能幹聰慧的諸太後來輔佐小皇帝。就這樣,諸蒜子開始了她“垂簾聽政”的生涯。
當晉穆帝十五歲時,諸太後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加冠典禮,把政權還給兒子,她在詔書中說:希望皇帝能好好治理國家,也希望眾臣們能匡扶幼主,共同為國盡心力。據說大臣們看完後,無不感動落淚的。可惜的是,晉穆帝十九歲時,忽得重病而死。諸蒜子先喪夫後失子的心情,可想而知。
晉穆帝死後,皇位空缺,輔政大臣司馬昱推舉成帝的長子司馬丕為皇帝,是為晉哀帝。晉哀帝整日沉迷於江湖術數之中,每天隻吃丹藥維生。不久之後,他就病倒了。於是眾臣們又請出諸太後來協助治理國事。沒多久,晉哀帝病逝,由哀帝的弟弟司馬奕即位。此時的諸蒜子,終於可以不必再管政事,回到崇德宮享清福了。諸蒜子在崇德宮每日吃齋念佛,也算是她一生中少有的清閑時光。晉朝皇帝多不長壽,司馬奕雖然頗有作為,可是遭到桓溫排斥。桓溫早有稱帝野心,所以想廢掉司馬奕,另立平庸的司馬昱。諸蒜子得知桓溫的陰謀,但為國家穩定,也隻好默許了。不料,才剛上任一年的司馬昱,也同樣步上早夭的命運。諸蒜子為了不讓桓溫達到稱帝願望,很快的便宣布由司馬昱的兒子司馬曜繼承帝位,是為晉孝武帝。諸蒜子這一舉動觸怒了桓溫,桓溫率大軍前來京城,打算來個興師問罪。諸蒜子衡量局勢,決定去拜訪舅舅謝安,尋求他的協助。果然,桓溫不但沒有如願奪得政權,並且還抑鬱而終。桓溫的死,化解了一場可能引發的奪位戰爭。
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苻堅率百萬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宰相謝安見情況危急,特地請諸太後再次出來領導大家,抵禦外侮。諸太後說:“為國盡心盡力,是我應該做的,賢卿們不必客氣。隻是要有妥善的計劃來因應敵軍,這才是當務之急啊。”於是,在諸蒜子和謝安的帶領下,東晉軍民同仇敵愾,以八萬軍力打敗苻堅的百萬大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以寡擊眾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粉碎了前秦要取代東晉的想法,也使東晉國祚的延長獲得了保障。就在舉國歡騰、慶祝勝利的時刻,諸蒜子卻與世長辭了,享年六十一歲。她的一生似乎很少清閑,總是在皇位懸虛、政局不穩時,出來扮演著平衡局勢、穩定民心的作用。沒有女強人的強勢作風,也沒有迷失於權力欲望中,而是運用智慧和婉約、沉著和冷靜,在國家危急時挺身而出,在國家安定時又急流勇退,毫不戀棧。諸蒜子這樣知所進退、默默付出的高貴情操,實在令人無限敬仰。
(八)大家閨秀唐朝竇後
這裏講的竇後,指的是唐朝李淵的妻子竇氏。竇氏的父親竇毅,曾任金州總管,封爵神武公;母親則是周武帝的姊姊──襄陽長公主。所以竇氏可說是係出名門。
她自幼長得國色天香,且聰慧靈敏,很受舅舅周武帝的喜愛,多次進出皇宮。據說竇氏知道皇帝舅舅不太喜歡皇後,因為皇後是突厥可汗的女兒。於是她便勸舅舅說:“現在突厥勢力還很強,如果您能好好對待皇後,那麼突厥就會對我們友善一些,這樣一來,鄰國也就不敢來入侵我們了”。周武帝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從此改變對皇後的態度,也對這個小外甥女的成熟見識讚賞有加。從小被雙親視為掌上明珠的竇氏,到了適婚年齡,雖然很多人來求婚,可是卻一直找不到可匹配的對象。於是竇毅想了一個很特別的選婿方法:凡登門求婚者,必須在百步之外拉弓射箭,隻要能射中屏風上的孔雀的眼睛,就可以成為竇家的女婿。很多人前來挑戰,可惜都無功而返。這時來了一個高大的年輕人,相貌堂堂,很是英俊瀟灑。這個年輕人名叫李淵。
他很有信心的將弦拉滿,一箭射出,果然正中孔雀眼睛!旁邊的人無不驚奇與喝采。竇毅很中意這個年輕人,再加上原來李淵的父親是李昞,任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門當戶對且一表人才,竇毅非常滿意這樁婚事,於是就將女兒許配給他了。竇氏婚後,對久病的婆婆獨孤氏很孝順。獨孤氏臥病時,雖然家中還有其他妯娌,但因婆婆脾氣不好很難侍候,所以其他人都避之唯恐不及,隻有竇氏盡心盡力、衣不解帶的日夜照料,且無任何怨言。所以婆婆在眾媳婦中,唯對竇氏最為疼愛和欣賞。隋朝建立之後,李淵仗著與隋朝有親戚關係(隋文帝的皇後獨孤氏是李淵母親的姊姊),再加上他自命不凡,因此言談之中頗為自負,認為當今皇上做的不夠好,有想要取而代之的想法。這些話陸陸續續傳到皇帝耳裏,皇帝開始對李淵有所猜疑。竇氏看到這情形,便勸李淵說:“你應該要隱藏鋒芒,避免皇帝對你的注意,否則以你目前的實力,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還可能招來殺生之禍”。李淵聽不進去這些忠告,直到隋煬帝先後撤去李密的官職、殺死“密謀造反”的李渾之後,李淵才開始有所警惕。沒多久,竇氏染病身故。李淵回想過去種種,想起妻子的勸告,方知她處事縝密且用心良苦,後悔當初沒聽妻子的忠告,如今皇帝對他猜忌,性命朝夕不保。李淵為轉移皇帝的注意,決定采取竇氏生前的建議,隱藏鋒芒,掩蓋自己的抱負及理想。他開始偽裝成一個庸庸碌碌、諂媚皇帝、貪財好色的庸官。果然,隋煬帝漸漸的就放棄了對他的監視,而對他信賴有加。
幾年之後,李淵在太原起兵,滅了隋,建立了曆史上叱吒一時的大唐王朝。所謂樹大招風,如果沒有當年竇氏的苦口婆心和深謀遠慮,以李淵自負及不可一世的言行舉止,也許早就大禍臨頭了。從這裏也可看出,竇氏除了擁有一般女子的賢德之外,的確具有不凡的卓越遠見。也難怪李淵立唐之後,即追封竇氏為太穆皇後,並且終其一生未再立後。
(九)一代賢後-長孫皇後
自古以來,像長孫皇後這樣識大體、有胸襟的皇後還真是少見。長孫皇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唐初,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便登基為王。長孫皇後除盡心盡力的照顧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遺孀外,並悉心安排住處、挑選侍女照料生活起居,極盡撫恤之意。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哥哥,因其才德兼備、有見識又善謀略,所以很受太宗賞識,被封為齊國公。有一次,唐太宗想要擢升長孫無忌為尚書右仆射,卻遭到長孫皇後的反對。他認為太宗應以漢代呂氏、霍氏等外戚幹政的例子為借鑒,不應讓長孫家的兄長們掌太多政權。但太宗仍堅持要擢升長孫無忌。長孫皇後隻好先私下找哥哥來商量,希望他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要讓外戚有過多機會參與政治,也不要落人話柄,應向太宗辭卻官位。後來,長孫無忌果然向太宗表達拒絕封官的意願。太宗見兄妹兩人都如此堅持,也隻好作罷。
雖然長孫皇後貴為一國之母,但生活勤儉樸素,完全沒有官夫人的奢靡習性。他自用的衣飾、車馬等,都力求儉約。不僅如此,他也帶動兒子、嬪妃們都這樣做。有一回,太子的保母建議添購一些器具給太子使用,長孫皇後知道了很生氣的說:“現在國家剛建立,百姓還生活在戰亂不安當中,身為一國的太子,應該節儉自持,體恤百姓,才配的上是賢德的人君啊!”
如果說唐太宗是一位能接納諫言的賢能皇帝,那麼長孫皇後就是促成他有雅量、接納直諫的幕後推手。有一次,太宗怒氣衝衝的回來,直說要把魏征給殺了。一問之下,原來魏征經常在眾人麵前毫不留情的提出諫言,有時甚至讓太宗覺得顏麵盡失,所以太宗氣得想把魏征除掉。不料,長孫皇後聽完太宗的話之後,竟入內到房間,久之,換上隆重禮服而出。太宗驚異而不解。長孫皇後笑說:“恭喜皇上!臣妾聽古人說:‘唯有明君,臣子才敢直言勸諫’,魏征敢如此大膽提出諫言,那表示陛下您有雅量,能接納臣子意見,是個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要向您道賀呢。”太宗一聽,才恍然大悟。
長孫皇後年僅三十六歲就因病去世,臨終前,還一再要太宗記住:“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拒讒謏,省勞役、止遊畋”,除恪盡婦道作為一個賢慧妻子外,長孫皇後的開闊胸襟與氣度,也給千秋萬代留下了良好的母儀典範。
(十)大腳皇後──馬皇後
馬皇後是淮西宿州人。母親在生下他之後就過世了,父親則因與人結仇而遠走他鄉,臨走前,將年僅一歲的馬氏托孤給朋友,從此音訊全無。
馬氏因出身卑微,又正值烽火連天的年代,所以寄養家中的養父母無暇顧及纏足之事,因此馬氏的腳未曾纏足,曆史上有人稱他為“大腳馬皇後”。
馬氏嫁給朱元璋時,朱元璋還是一個沒沒無聞的小將領。馬氏跟著他大江南北東奔西走,吃盡苦頭,可謂是患難夫妻。
朱元璋個性敏感易猜忌,而馬氏則仁厚且善良,馬氏常溫柔的勸戒朱元璋,而夫妻兩人的感情也一直維持的相當好。剛攻下北京建立明朝時,成為明太祖的朱元璋曾喚馬皇後一起來賞玩宮中的珍奇異寶,不料馬皇後一點也不動心,冷冷的說:“元朝就是因為有這些珍奇異寶而亡國的啊。”又說:“皇上您已經擁有很多寶物了,還要這些做啥?”明太祖馬上就知道馬皇後所說的寶物是指:“賢士”。馬皇後說:“您隻要擁有此寶物就可得天下了,臣妾與您同出身於貧賤,今雖有幸貴為帝後,但我們要防範日久驕奢安逸啊。皇上,危亡都起源於細微小事,您不可不謹慎啊。”太祖一聽,才收起賞玩寶物的心,專心於國事上。還有一回,馬皇後親自品嚐了大臣們平時吃的午餐,發現菜色欠佳,便向太祖建議說:“人主奉宜薄,而養賢宜厚,不然如何能留住賢德之士?”明太祖聽罷恍然大悟,立即下令把大臣們的午餐做了改善。大臣們得知此事,對馬皇後的體恤屬下及禮賢之心更加感激、佩服。
由於馬皇後的宅心仁厚,常勸告猜忌心重的明太祖勿亂開殺戒、要禮賢下士,因此使很多明朝開國賢士免於被殺、被關的危險。大學士宋濂就是一例。明初朱元璋剛稱帝時,宋濂擔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洪武二年,並奉詔主修《元史》。因為明初的典章製度許多都經宋濂之手擬定,又是太子的老師、輔佐明太祖十多年的老臣,因此太祖曾尊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但就在宋濂退隱三年之後,因胡惟庸黨案而被牽連。雖已年過七十,但明太祖仍將他逮捕,押解到京。馬皇後慷慨激昂的對太祖陳述說:“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般百姓家聘請的老師,都還以禮相待,不敢疏忽,而何況宋先生曾當過太子的老師啊,怎可如此無禮對待他呢?況且以他高齡隱居山中,又能圖什麼謀反之事呢?”見太祖仍執意要處決宋濂,隔天,馬皇後便準備了一桌素食等太祖一起來享用。太祖見滿桌素菜,很是納悶。馬皇後哭泣著說:“我這是為宋先生做送終之事。”太祖一聽也心有戚戚焉,後來便赦免宋濂不死。
此外,馬皇後也很注重勤儉持家。由於貧窮出身,所以馬皇後自奉儉約、粗衣疏食,連已經破舊的衣服都舍不得丟棄,補綴之後重新穿著。雖然馬皇後律己甚嚴,從不鋪張浪費,但對他人卻很寬懷大度,不曾吝嗇。例如:後宮嬪妃及其子女們,在生活上都衣食豐厚無缺;即使連宮中婢女,也會收到馬皇後送的衣飾、食品等。逢年過節,馬皇後還會送些節日禮物給大家。所以宮中上上下下都感覺馬皇後很親切、很隨和。
馬皇後喜歡讀曆史書,尤其宋代許多賢後的故事,他都一一抄錄下來,以做為借鑒參考。有人嫌棄說:“宋代那些皇後們都太仁厚了。”馬皇後卻說:“過於仁厚,不比刻薄的好嗎?”於是就沒有人敢再批評了。明太祖雖不輕易接納大臣們的建言,但對馬皇後的勸諫,卻是常常用心的“洗耳恭聽”並認真改正。也難怪明太祖會感歎的說:“賢後真可與當年唐太宗的長孫皇後相媲美啊!”後來,馬皇後染病,藥石無效。臨終前他囑咐朱元璋要:“求賢納諫”,又把後輩子孫叫到床前,對他們說:“生長富貴之中,當知蠶桑耕作之不易,當為天地惜物,且為生民惜福。”說完便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一歲。明太祖為了紀念馬皇後,還特地命人將馬皇後的平日教誨及臨終遺言編集成冊,廣為傳頌。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dudu.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