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字數:6586 更新時間:12-03-14 08:03
1,《散文是醉拳》
散文寫作的四點:一要有對生活剔透的觀察與最大限度的提煉;二要要有哲理,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學理論的深入研究;三要有對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就是說有使得很順手的工具(背記得越多優秀文學作品最好);四要有對其它文學形式、文藝形式的了解,以便能隨手借鑒,如果說詩人、小說家是專門之才的話,散文家便是藝術上的通才。
錢學森說:人的潛意識與顯意識的溝通便是靈感。
人的潛意識是指人的一些天然自發的功能,這是長期勞動中訓練進化而成的。散文創作正是這樣,作者經過長期的多方麵的積累,形成一種潛在的文學功能,一旦有什麼外來的接觸便會發而為文。
2,《背書是寫作的基本功》
文學是繼承性很強的,隻有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能進一步創新。古代詩文中有很多名句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作。宋詞人秦觀的“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就是從那個暴君隋煬帝楊廣“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詩中化來;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則脫於庚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毛主席的“天若有情無亦老”亦是也。
3,《黑箱·燈籠·燈塔》
寫文章三法:
“黑箱法”是科技術語,指我們平時從事某項工作,可以知其然,但不必知其所以然。隻了解他的結果就夠了。
“燈籠法”是指不完全摸黑走路,手中有個燈籠照明。作者確實研究過語法、修辭、文體,懂得一些為文的技巧和規律,知道文章風格類型。如“頂真”、“倒裝句”。
“燈塔法”是指高瞻遠矚,其光亮不隻照腳下一片,還可遠及周圍相當的距離。即不隻懂一點文章寫作知識,而且對文學和其他門類藝術也都有涉獵,古今中外都有研究。如:梁啟超、魯迅、徐誌摩等,學貫中西,博古通今。
無論為詩、為文,總能讓人感到詩文後麵那廣博的學識,那深遠的背景。――絕好的了。――惟有這種巨木才經得起曆史的風雨,有極強的生命力。
4,《書籍是知識的種子》
文無長短,書無大小,有魂則靈,意新則存。如《嶽陽樓記》《出師表》。
寫本書,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補充:廢話不說)
禁忌:學者不知書滋味,為成巨著強湊字。
《浮生六記》,語言之清麗令人如沐春風,一見就不肯放手,以後又研習再三,從中得到不少啟發。
古人講“立言“,言能立於世必得有個性,不重複,有創造。“語不驚人死不休,篇無新意不出手。著書必求傳後世,立事當作空前謀”。故書籍是知識的種子,需要發芽結果的。
5,《好書耐抽讀》
作者是因無意閱讀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而愛上了文學。卻以買秦牧《藝海拾貝》《社稷壇抒情》而開始寫散文。
寫文:描寫要有幽默而美妙的比喻;對人心的揣摩無比細膩;對形神的描摹何等寫意。篇篇、段段均為精華為好。
6,《語言文字是民族的生命》-為《語文學習》二百期而作
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在世界上自立,是因為它由許多自身個體東西組合、凝聚成一個牢固的整體。如民族文化、民族習俗、民族經濟,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民族語言――生命。
語言文字就像這個組合中,對外是屏障,對內是血液,是粘合劑,就像一座大樓粘結各個板塊之間的水泥。
語言文字的工具,但這工具在為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已滲進了民族的個性,成為民族財富、民族的標記,從而有了積極主動的作用。我們要純潔它、發展它。針對目前的文字諸般不好的現狀,認識文字是工具,又是一種藝術,我們關注社會的進步,也要關注語言的進步,如魯迅、葉聖陶、陳望道。如吃橄欖一樣,越嚼越有味。
《詩人玉屑》總結這一點說:文藝作品“貴在意在外,使人思之得之”文藝創作這一特點,也就決定了藝術鑒賞不能就文論文,而要通過文中的有限形象,去捕捉和領會某種更深遠的東西,即超越這些形象本身的“象外之形”、“弦外之音”這就要求鑒賞者和創作者一樣,從鑒賞中去思,去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
離開了想象,無所謂文藝創作,也就無所謂藝術鑒賞。
清末詞人況周頤說:“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望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靈與相沫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有而外物不能奇。”
馳騁想象,積極思考,反複品味,這是鑒賞一切文藝作品都應注意的。
狄德羅說:想象是詩的一種特質,沒有它,人不能成為詩人……。
“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體更加重要的。”文藝是以社會生活的整體作為反映對象的,形象的完整性,是文藝的一大特點。
藝術鑒賞力究竟是什麼呢?
由於反複的經驗而獲得的敏捷性。是如同文藝創作之於生活一樣,是一種能動性的認識和創造。
共鳴:這裏黛玉見寶玉走了,聽見眾姐妹不在房中,自己悶悶的。正欲回房。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花落水流紅,閑情萬種。
……。
文藝作“貴在意在外,使人思之得之。”
藝術的含蓄魅力。
含蓄,就詩人們來說,叫做“言有盡而意無窮”;就畫師們來說,叫做“意到筆不到”;就音樂家們來說,叫做“手揮五線,目送飛鴻”。
藝術表現上的含蓄,就要求通過典型化的手法,選取某一具有典型意義上的生活片段,予以突出的描繪,從而達到“表”得少而“現”得多。“表”得深遠,“表”得平靜而“現”得強烈,造成以一當十,以小見大,言簡意賅,借以傳神效果。
優秀的文藝作品,總是努力以有限的藝術形象,概括盡盡可能豐富的生活內容,以凝練精確的筆墨,表現深刻的思想、感情。“微塵中有大千,刹那間見終古”,激發起讀者由此及彼的聯想。
在外來文字的基礎上吸收外來詞語,創造新詞語,並且嚴格遵守語言規律。
我的苦苦探求
――寫於第一本散文集出版後
一、理論和創作是我摸索前進的兩條腿
韓語要求文以載道,文章如高三峻立。
蘇軾要求作品如行雲流水,文章如江河橫流。
《關於山水散文的兩點意見》1981年5期:以揚棄楊朔散文模式“物--人――理”的三段式套子。後《散文形式的哲學思考》。
二、對美的追求是散文創作的最高標準
梁衡對散文的美的三個層次:
一是描寫美。作者要能給讀者再現客觀事物,讓人如臨其境,這類似美術中的素描,是一種客觀美,如魏學洢的《刻舟求劍》。
二是意境美。同樣的景物,不同的作者會寫出不同的意境,因為他摻進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一種主觀美,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三是哲理美。作者在客觀描寫和主觀發揮的基礎上提煉出一種思想,一種哲理,而這理又是能為人所共同接受的,是主客觀兼有的美,如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作者在細膩、充分地描寫抒情之後推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
另:形式美(散文語言及結構等)語言美是基礎,再之風格、氣質等許多美。
三、為別人創作美的人,他自己卻是很苦的
經驗之談:我從事散文寫作以來,想得比寫得多,在理論上花的力氣比創作上多,談文藝理論(包括散文之外的評論)比讀散文作品多,自己寫的論文比散文多。
散文可分為兩大類:給人背的和給人讀的。背的文字要很精,一定要合美文標準。如許多古典散文,但很難寫,像作律詩,很苦。且很多內容也受到限製。還有一類散文是給人讀的,更平實一些,生動一些,樸素一些。如曆史上的許多筆記散文,巴金的《隨想錄》,三毛的散文。
我寫《晉祠》
――讀山水文章怎樣發現美、表現美
美有: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
在文藝作品中,人物形象給人的主要是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方麵的啟示,而自然風格給人的主要是美的陶冶、感染與享受。
古人道:“各勝所在貴乎必得。”要寫好一處山水,就得對它的美進行一番認真研究發現,――找最有個性的特征,作一細微深入的刻畫。――著墨多一些。省後――解決山水的靜靠用動詞去搖蕩人的情懷(指描狀)。如無好問《山中雜詩》
瘦竹藤斜掛,叢花草亂生。
樹高風有態,苔滑水無聲。
從山水著墨,從人眼處著眼。文章貴乎意氣。寫作前痛讀經典文章,借一些東西經自己吐納。
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
――兼談文學與政治
政治者,天下大事也。大題材、深思想在作品中少見,必定導致文學的衰落。什麼事能激勵大多數人?隻有當時當勢最大之事,隻有萬千人利益共存在之事,總目所注,萬念歸一,其事成而社會民族喜,其事敗而社會民族悲。近百年來,諸如抗日戰爭勝利、改革開放、中國確立市場經濟體製、香港回歸等,都是政治,無一不牽動人心,激動人心。
社會需要:而政治大家之作,驚天動地之事,評人說史之論,反倒見棄,豈不怪哉?如果把文學藝術看著是政治的奴仆,每篇文章都要與政治上綱掛線,文學必須為政治服務,當然不對。過去也曾這樣做過。但是如果文學遠離政治,把政治題材排除在寫作之外,敬而遠之,甚至鄙而遠之,也不對。
夫人心之動,一則因利,一則因情。利之所在,情必所鍾。於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國家民族的大利大情,即國家利益、民族感情。隻有政治大事才能觸發一個國家民族所共有的大利大情。
作家、藝術家既求作品的轟動效應,那麼最省事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好的依托,好的坯子,亦即好的題材,借勢發力,再賦以文學藝術的魅力,從大事中寫人、寫情、寫思想,升華到美學價值上來,是為真文學,大文學。如風憑借力,登高聲自遠,何樂而不為呢?文學和政治,誰也代替不了誰,他們有各自的規律。從思想上講,政治引導文學;從題材上講,文學包括政治。政治為文學之骨、之神,可使作品更堅、更挺,光彩照人,卓立於文章之林;文學為政治之形、之容,可使政治更加美麗,更可親、可信。他們是各自互補的,不能絕對分開。
目前政治題材和有政治思想深度的作品少見。這原因有:
一是作家對政治的偏見和疏遠。因文學有自身的規律,有自身存在的美學價值。名作經典如《洛神賦》《赤壁賦》《滕王閣序》,近代《背影》《荷塘月色》等。但這並不能得出另一極端的結論:文學排斥政治。既然山水閑情都可入文,生活小事都可入文,政治大事,萬名所注的事為什麼不可以入文呢?無花之葉為葉,有花之葉豈不更美?如果政治和文學相得益彰互相尊重呢,不就是如虎添翼、錦上添花、珠聯璧合了嗎?如果文章中多花草閑情,難見大情大理,也同樣平淡無味。如杜甫所言“但見翡翠蘭苕上,未擎鯨魚碧海中。”
二是作家把握政治與文學間的轉換功夫尚差。正像科普作家也要把握科學邏輯思維與文學形象思維間的轉換一樣,作家也要把握政治思想與文學審美間的轉換,才會達到內容與藝術的統一。要求作家一要有政治閱曆,二要有思想深度,三要有文學技巧。
中國文學有一個好傳統,特別是散文,常保存有最重要的政治內容。中國古代的官吏先讀書後為士,先為士後為官。他們要先過文章寫作關。因此一旦為政,閱曆激蕩於胸,思想醞釀於心,便常發而為文,言大理,抒大情,是為政治家之文。如古代《過秦論》《嶽陽樓記》《出師表》,近代林覺民《與妻書》,梁啟超《少年中國談》,現代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別了,司徒雷登》等許多論文,陶鑄的《鬆樹的風格》。
時代需要在創作上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寫有磅礴正氣、黨心民情,要有時代旋律的黃鍾大占式的文章。不少業餘作者,不弄文學也罷,一弄文學,回避大事大情大理,而追求小情小景,求瑣碎,求惆悵,求朦朧。作家馮牧先生曾批評說,便是換一塊尿布也能寫他三千字。對一般作家來說,他們深諳文學規律,文學技巧,但時勢所限,環境責任所限,常缺少政治閱曆,缺少經大事臨大難的生活,亦乏有國運於心、重責在身的煎熬之感,技有餘而情不足。所以大文章就鳳毛麟角了。但曆史、文學史,就是這樣殘酷,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留下的隻有鳳毛麟角,餘皆大都要掩到塵垓裏去。
我們所處的新時代又該有再一輪新作品。凡曆史變革時期,不但有大政大業,也必有大文章好文章。恩格斯論文藝複興文藝複興文氣複興,說是需要一個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時代。
我們的改革開放的業績不但要流傳千古,她還該轉化為文學藝術,讓這體現了時代精神的藝術也去流傳千古。
我告誡自己這是藝術
――散文創作自白之一
藝術的通過形象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審美觀點,對人的思想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的。所以我們寫文章時雖在宣傳一種政治思想,闡述一種哲理,但一定要注意至上藝術的特性。既然不是去說教,而是去影響和感染,那就一定要注意藝術的特性,一定要訴諸真實感人的形象。二要寫出自己實在的感覺,把美的形象、美的感覺奉獻給讀者,讓他們在享受中受到陶冶。和政治耳提麵命的灌輸不同,和哲學抽象的說教不同。我們寫一個人物是通過他的事例、故事、語言和作者的感受,將他美的性靈袒露出來,讓讀者“見賢思齊”。我們寫明媚的山水、優美的舞姿,悠揚的歌聲,是讓讀者能鑒賞選擇美的環境、姿態、聲音,從而愛自然,講儀表,遠惡聲,這便是一種感染,美的感染。每當寫一篇散文時,我總是想些怎樣去發現美,捕捉美。
――藝術的不同形式來自感覺,連同他感覺的對象的對象,表現出來,讓讀者去看,去理解,這就是藝術。
作品給人留有思考餘地
――我們在作文時如果是忠於藝術的話,就不要自覺不自覺地去做文中景物與讀者之間的解說。正像不同作者對同一事物會寫出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讀者對你的作品也會有不同的理解,這理解的深度、廣度比你自己的解說將有更廣闊的外延。這也是一種再創造,是你的作品藝術生命力的再升。
寫作一定要細。藝術品總是嘔心瀝血、精雕細琢而成的。也有靈感來而一氣嗬成的,但不是經常。
先有素材,加以沉思,由最初的激動――整理自己思想的――由思想到文字的轉化,最初那些紛亂的思緒、情感便會沉靜下來。――水落石出,才能發現那些最本質的東西。
要求:語法、修辭、結構。
“創作苦,朝朝暮暮,夢魂索繞,牽腸掛肚。創作苦,崎嶇小草,山重水複。時時疑無路。創作苦,河海征途又得蜃樓,割愛一筆筆塗!”每當我開始寫作一篇散文時,我就告誡自己這是藝術。要按藝術規律去辦,要按藝術標準去做,要準備好為藝術而吃點苦。
學別人的樣,
走自己的路。
――散文創作自白之二
齊白石一方印刻著:“青藤雪個遠凡胎,誌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為走狗,鴻門下輪轉來。”隻讀文字作品還不夠,還要從科學、美術、音樂、哲學等領域來借方法,要直接向大自然中汲取方法。抱定一個人亦步亦趨是超通的。
試將稿紙當畫紙
――散文創作自白之三
怎樣從美術作品中汲取“雜而不亂”?一是集中圍繞一個重大情節集中構圖;二是分散去仔細刻畫許多分散的情節,然後用某種東西統一起來。《清明上河圖》如是也。
該畫整個畫麵又似有一層淡淡的輕煙薄霧,那是畫家的情思,裏麵寄托著作者對勤勞的人民與美好河山的歌頌。這種散點的構圖是一種慢板式的行歌,更適宜抒情與敘述――這個理論適宜作散文。
如果寫一人一事,可借鑒第一種。
要是一般的山水文字,大約還是用第二種效果好。
如何有骨文?嚼不出它的味道。一般寓於個別,當作者用一種貫穿始終的,飽滿的感情去認真地刻畫一個個的散點,一個個具體的景物時,這幅畫或這篇文章就會在滿紙上洋溢出一種無形的魅力。可幽勝概念公式化的結構,也可避免一堆繁瑣的自然主義描寫。
一般到個別,再到一般的創作過程。從直接描繪人的表情,到間接通過山水景物表達。這樣更含蓄更豐富。
關鍵是不要散文裏的“我”和更多旁白解說。讓讀者自己到山水間去充當人物,去找人物,任何藝術品都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合作的結果,尤其是高一級的藝術。
從重複的泥灘裏拔出來
――散文創作自白之四
怎樣讓讀者在讀到你的文章時也能暗暗地聯想到那些舊文,得到一種對比美。就成功了。
尋求同中有異,不重複自己。
尋求新的組合。
題目有了後,在主觀的感情,客觀的觀察,及表現技巧上變魔呀,總要用這三個要素組合一個與原來不同的因素。兵法雲,兵致死地而後生。
――拚命求生。藝術的生命原來是這樣長成的。
反彈琵琶,以虛比實
――散文創作自白之五
比喻的運用,不隻是表現某事物的整體的心態,而是一種意境和韻味,這需要對具體的景、物、人的描寫來得到的。將具體的景、物、人變成抽象的情、神、理。
大膽地以虛比實,反過來用抽象的事物來比具體的事物,文章便頓生光輝。如日本人高山樗牛寫過一篇《月夜的美感》對顏色精彩的比喻。“亦如大鼓之響,青如橫笛之音;赤如燃著情欲的男子,青如沉在靜思的女子;赤入傲夏的牡丹,青如耐冬的水仙。”對夜晚和白晝的不同則更絕:“夜的世界非男子,是女子,是詩歌,非哲學,是宗教;非大鼓之響,是橫笛之音。”
――這就是青與赤的色相之別,指示的氣質、精神與風格;夜與晝黑白之分,更能是所象征的哲理與意境。
――這是以實比虛。
朱自清《荷塘月夜》很多是以虛比實,並不是為摹物的形,而是為了傳它的神。如“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那樣稚嫩,”物本身哪有什麼神,其實是為了傳入傾注於物的情或因物而領悟的理。自然界裏物的存在是客觀、靜止、實在的。
搜索關注 連城讀書 公眾號,微信也能看小說!或下載 連城讀書 APP,每天簽到領福利。
Copyright 2024 lcdudu.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本站內容。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反動、影射政治、黃色、暴力、破壞社會和諧的內容,讀者如果發現相關內容,請舉報,連城將立刻刪除!
本站所收錄作品、社區話題、書庫評論及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如果因此產生任何法律糾紛或者問題,連城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